國安法通過後,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香港媒體相繼關門,甚至有新聞從業者被逮補,許多人離開追尋自由,但仍有記者因責任留下,他們說,新聞是很在地的事情,身為記者必須「記」到最後,跟香港一起面對重要時刻。
從事記者行業10多年的勞銳(化名),所服務的網路媒體已被關閉。回憶初任時覺得這份工作新鮮有趣,但2014年雨傘運動後,香港新聞環境惡化,有趣逐漸化為責任感;勞銳說,香港是「家」,不管報導能否帶來好結果,書寫是記者無法迴避的責任。
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開始,香港陸續發生多起抗議政府施政方針的大型社會運動,但政治與媒體自由程度,卻是越抗議越惡化。港府2020年中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港區國安法),允許北京直接干預香港事務,「刀把子」正式朝向港人。
蘋果日報遭開鍘是關鍵指標,凸顯這把刀不是個裝飾品,也讓勞銳徹底明白,「不應存在的媒體」,都難逃被港區國安法「處刑」的命運;去年12月29日立場新聞被搜查,藝人何韻詩等現任及前高層被控涉發表煽動刊物,結果不令人意外。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回憶起去年12月28日舉辦的記協晚會時說,參加者都抱著「有這次、沒下次」的心情與會,自己在晚會上則鼓勵同業繼續守住新聞自由;未料,晚會結束不過數小時,港警出動搜捕立場新聞,他成了失業記者。
陳朗昇說,包括蘋果日報、立場新聞與網路電台「D100」主持人傑斯在內,有10位香港新聞工作者被拘留或羈押;許多記者低調不願多談,「但毫無疑問,這半年我們都成了主角」。
2018到2019年間往返港、台工作的端傳媒前總編李志德指出,港區國安法給予香港政府鎮壓新聞自由的「尚方寶劍」,原先香港的媒體管制與西方普世價值一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則轉向北京思維。
李志德以2019年為例說,端傳媒曾公開拒絕配合警方發函查案的要求,但同樣事件在國安法通過後,拒絕已無用,換來的會是直接上門搜索,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就是最好案例。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許多香港媒體在立場把控上如履薄冰,例如創辦至今超過60年的明報,開始在觀點版、副刊以及世紀版新增「編按」,強調刊出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絕無意圖煽動憎恨」。
任職香港媒體的楊洋(化名)指出,現在港媒環境和以前有很大區別,媒體需更謹慎,比如有電視台曾發通告,新聞用字須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亦有媒體在政治議題上更講求平衡,需同時兼顧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回應。
至於記者如何應對港區國安法,楊洋認為,前線記者沒有太多話語權與決策權,僅能依賴報導做紀錄發聲,比如即使清楚有些人是一派胡言,也會把他們的說法寫下來、直接呈現到讀者眼前。
陳朗昇也指出,香港社會依舊需要新聞,但記者需承擔報導內容可能遭受法律處罰後果,必須更小心處理外國制裁、中國議題等新聞素材。
「被捕」已是許多有想法港人的心理準備,有人選擇離港遠走高飛,勞銳則認為,「被捕的人這麼多,我憑什麼特別矜貴?」而且記者不僅是工作,更是信仰;當反對派與民主派人士被入獄後,緊接必定是處理「大麻煩」的香港媒體,為此自己更要守陣地直到最後。
勞銳分析,「記者」在反送中運動時被捧成明星,這並非好事,「台灣朋友要感到高興的是,因為你們不覺得記者那麼重要」;他指出,當記者需要被保護,代表情況不容樂觀,台灣還有批評政府的自由,香港已找不到太多公開批評政府說謊的人。
作為過去常在公開場合發言的記者,勞銳認為,不會有主流媒體自找麻煩聘用他,但他也要留下,因為新聞是很在地的事情,留在香港、才能明確感受社會細節變化,他要親眼見證香港會走到什麼樣的地步。
楊洋說,很慶幸找到一個還能接受的媒體,畢竟要報導香港新聞,還是要留在香港本地,而作為香港人,自己也想為香港做些事情;他為自己畫下停損點,如果有朝一日,香港只剩下如「大公報」、「文匯報」等偏建制派媒體,就是必須離開故鄉的時刻。
1980年代出生、成長時遇上香港最輝煌時光的陳朗昇,跟勞銳一樣不打算離開香港。他指出,經歷過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自己與土地的連結越來越深,「香港給了我們很多,不能香港有什麼問題就走了」。
陳朗昇也說,即使環境艱困,記協會盡力堅持下去,提供記者法律協助、失業救濟金等,並會盡力爭取政府資料的透明、公開;雖然無法保證成效,但如果連記協都放棄爭取,就真的沒人會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