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性別平等議題專欄《As Equals》 報導,「皮膚美白」是以化妝品和醫美來減少皮膚中黑色素的含量,使其看起來更白更亮。這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機,主要針對世界各地的有色人種女性,尤其亞太地區的利潤最高。追求美白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淵源,在許多文化中較淺的皮膚與美麗、就業、婚姻和社會地位有更好的前景有關。

2020 年,全球的美白市場估計為 80 億美元,預計在 6 年內會再增長 50%。其中 80% 的銷售額是女性。

「皮膚美白」最大宗的商品是面霜,銷售額將在 2027 年達到 66 億美元。

2018年,亞太地區的市場佔全球的一半以上,中國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印度孟買進行的研究顯示, 54% 的受訪者表示曾使用過美白產品

CNN 報導稱,較淺的皮膚與財富和地位有關,專家認為造成這個印象的成因包括殖民主義、奴隸制和全球化。美國在實行奴隸制時,膚色較淺的人可能與主人有血緣關係並喜歡留在室內工作,膚色較深的人則會被派去田野。研究表明,膚色較深的西班牙裔人更可能因為種族或民族而受到歧視。牙買加也有基於膚色的分類,白人、棕人和黑人 ( white、brown、black groups ) 某種程度與上層、中產和工人階級有關。

CNN 指出,較淺的膚色與美麗有關,則常見於東方,中國自古代就有「膚若凝脂、纖纖擢素手、白皙、白淨」等說法,日本、台灣與中國也都有「一白遮三醜」的說法,都是認為較白的膚色就是美麗。

報導也提到,美白產品很多都含有有毒成分,用於美白的化學物質在世界範圍內變化很大,也隨時代發展不斷有新的成分出現。現在最常見的,是注射抗氧化劑,如穀胱甘肽、及維生素 C 和膠原蛋白,其中大部分都未經證實且不安全。有關美白的有毒成分,包括了類固醇、對苯二酚、汞,其潛在的危害可能是紅腫、長疹、皮膚炎、皮膚癌甚至是腎、肝臟損傷。

報導也提到,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是最受歡迎的美白產品推廣市場,Tiktok 也是常見的產品推廣平台。但其中也不乏有非法、自製或是含有毒物質的劣質產品魚目混珠。

IG 和 FB 的母公司 Meta 向 CNN 表示,該公司已投入大量資源來確保人們無法通過他的平台銷售不安全或非法的產品。TikTok 也表示,有審核團隊會識別、審查和刪除違反社區準則的內容和帳號。

CNN 也詢問第三方網站購物網站是否了解平台上有非法、有毒成分的美白產品,亞馬遜表示出售的所有商品都必須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亞馬遜的政策。eBay 也表示,只有合法的產品才能在 eBay 銷售。

泰國美女在打美白針6年後出現臉部潰爛情形。   圖 : 翻攝自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