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光升上四年級後,媽媽總覺得他變了。

以前,小光總會纏著媽媽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像是今天跟誰吵架了,今天下課後玩了什麼。但現在小光總是悶不吭聲,問他只說「沒事」「還好」,然後就臭著臉躲回房間玩手機。

媽媽想像小光碰到的事:不喜歡老師嗎?和朋友吵架了嗎?還是功課太難?但媽媽去和小光溝通,跟他說要好好聽老師的話、要對朋友好一點、功課不懂的地方要問……小光都當耳邊風。

今天也是。媽媽去安親班接小光時,碰巧撞見小光對同學罵髒話的場面。媽媽真心不懂,小光怎麼會變成這樣?

「你怎麼可以罵髒話!有事要好好跟人家講啊。」媽媽覺得應該要糾正小光的觀念,回家路上勸說著他,但小光聽了之後,表情變得更陰沉,到家後連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跑進房間裡了。

看著緊閉的房門,媽媽實在不曉得要怎麼跟小光溝通。

隨著孩子成長,生活中的挑戰越來越多。課業要跟上同學,要在朋友間維持良好關係,這些對國小孩童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挑戰。然而,新經驗也讓孩子因克服壓力而成長。原本不會的題目,因為求教於老師同學而得到解答;和朋友吵架冷戰,最後經磨合而和解。這些成功經驗都讓孩子得到自信與成就感。

因此,我們在發現孩子碰到困難時,第一時間往往就是想要幫忙他解決問題,希望他早點突破困境。然而,太快地跳到問題解決,可能使得孩子在情緒還沒有充份消化時,就要去處理各種複雜難題。這除了讓孩子比較難冷靜想出解決方法外,也可能讓他感覺自己的心情不被重視。

想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心聲被聽見,而能在比較平和的狀態下解決問題的話,可以利用這些方式來引導:

一、開放式詢問:在孩子敘說事情時,多使用開放式問句「然後呢?」、「你說不喜歡彥彥,是為什麼呢?」,這樣能引導孩子多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協助孩子善加組織談話內容。

二、耐心引導:在對話過程中,盡可能把時間留給孩子敘說,直到發現孩子不曉得該怎麼說的時候,再提供例子來補充。孩子說完後,簡單總結他講過的事情和他核對,幫助孩子確認自己是否確實傳達情意。

三、不帶評價地傾聽:在聆聽孩子敘述時,先專心地聆聽,把心中的評斷,像是「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你只要這樣做不就好了」的話先收在心裡。這樣可以在親子間營造出開放包容的空間,讓孩子知道各種感受都有可能存在,也減少孩子為了避免被批評而避而不談的情形。

「我不要再去安親班了。」吃晚飯時,小光冷不防地這麼說。

「……發生什麼事了?」媽媽差一點說出『可是學費都繳了你一定要去』,先放慢腳步詢問小光。

「他們很討厭,都欺負我。」小光直視著桌面。

「你說的是?」

「像是品研,老是偷拿我的筆,還有晏祥,每次玩牌都作弊,還有……」小光霹靂啪啦地說著,臉色陰沉,越講越激動。

「嗯,你感覺同學不尊重你,而且講了他們也不聽,所以覺得很生氣,是嗎?」

媽媽這麼說後,小光突然抬頭看著媽媽。媽媽看到一對仍帶有不安,但願意信任她的眼神。

雖然,小光講的每件事情,都有值得討論和解決的地方,但光從這次眼神交流開始,媽媽就知道事情已經不一樣了。

 

文:洪子琁 臨床心理師/中英醫療社團法人板英醫院 復健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