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分享自己在職場上的困擾:他覺得自己有「拖延病」,總是沒辦法在被交付任務時盡快把工作完成,最後往往因時限到了而草草交出一個自己不滿意的成果。

進一步好奇「是什麼讓他在拿到任務時無法開始動手做?」,朋友回應我:一開始,在被交代工作時,他會有很多想要著手的方向,但每當要動手時,就會有很多「顧慮」開始出現—「這個方向對嗎?」、「做出來的結果會不會不如預期?」,甚或「某個細節的操作會不會造成別人的抱怨?」等等的,到了最後,這就像是一個自動化的歷程,每當要開始工作時就只感受到「麻煩」、「煩躁」,就這樣一路把任務放到不得不動手時才只好以「應付」的態度完成。

當朋友看到自己這樣的狀態時,心中滿滿地無力感,甚至覺得「我就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好」,這就像是一個逐漸讓自己在工作上越來越退縮的負向循環:因為擔心「不夠好」而不願投入自身的責任,最後也因敷衍了事而更確立了「不夠好」的自我預期。

看到自己「選擇」了現有的狀態

朋友的故事先停在這裡,過去,許多朋友包括我自己總會認為「現況」是不得已而被動掉進這個位置中,像是「因為我不夠好/因為有太多面向要去滿足,所以我才會遲遲無法動手去做」,但做為一個成人,去直視自己的選擇是重要的,看到「我選擇停在這個『自己不夠好』的位置,用拖延來逃避自己的責任,但這件事始終必須面對」,雖然會有哀傷、有失落甚至難為情,但也會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去做出不同的選擇。

是否直接面對就一定會成功克服困難,或能夠討好所有的人呢?我想這是沒有人能打包票的,但在挑戰失敗後重新站起來,是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段歷程。

每個人依據自己生命歷程而帶著不同形成「拖延病」的成因,當自己反覆卡在一個困擾中時,不妨先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靜心,覺察一下自己的感受並開始好奇藏在這些感受下自己發生了些什麼事,接納自己選擇了目前的狀態並思考願不願意有所不同,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文:趙奕霽 臨床心理師/馬大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