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大盤從 11,000 點一路漲破 17,000 點,最大的功臣就是台積電,路人皆知。台積電在全球晶片供應有獨霸的優勢,在於創辦人張忠謀的眼光,台積電長年以來不斷加速加碼投資在先進製程研發與量產,在全國各地設立代工廠供應全球,因此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棟樑。對於先進製程晶片在國際市場供應,如今變成中國、台灣、美國甚至歐盟與日本關心的地緣政治政治問題,張忠謀董事長前幾年就曾預言,一個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各國政府直接或間接對台灣施壓晶片搶貨,則實現了這個預言。
可見,投資台灣對台灣企業在全世界生產供應體系之重要。台美經貿合作,在李登輝前總統在任時,於1994年成立TIFA,即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既談貿易也談投資,現在看來頗有遠見,可惜的是台美貿易與投資洽商在之後的陳水扁及馬英九總統時代,均因為美國牛豬肉品叩關台灣爭議而進展有限。如今,公投議題表面上看來與美國貿易及投資不必然相關,但公投之結果依法限制政府之施政,其背後對台美貿易與投資之影響,必發生連鎖反應,在投下公投神聖一票之前,無論正反意見雙方,都有義務說明這些案子對台灣投資未來的影響為何。
第十一屆台美TIFA論壇於今年6月30日線上舉行,涉及的貿易與投資議題有:智慧財產權、供應鏈、醫療器材、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金融、農業等,在新冠疫情流行當下,美國授權台灣疫苗生產技術作為代工基地,一時也躍上媒體版面。美國作為世界高科技技術主要研發與輸出國,台灣各大代工廠,不只台積電,另如鴻海、廣達、緯創、仁寶、和碩及英業達等台灣代工五哥,或多或少都需要技術授權方能打入美國商品供應鏈。觀察這2年美中貿易戰,美國實施對中國高科技技術與設備禁止出口令,對中國引以為傲的紅色供應鏈造成致命打擊,可見美國對其重要貿易夥伴之親疏,對美商投資影響之強烈。台美經貿關係不只是產品賣給美國人這麼單純而已,背後供應鏈的關鍵技術合作,透過直接入股、交叉持股、金融市場投資等,實現保護美方技術擴大台灣生產,才是台美透過TIFA會談深化經濟合作的門道,回頭看今年會談的題目就能明瞭美台雙方各自的精心佈局。
台灣對美國投資的吸引力,除了地緣政治上可確保善於竊取商業機密的中國企業不容易繼續侵蝕美國企業,另外就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符合減碳排放的世界潮流。去年美國網路巨擘Google捨棄香港來台灣投資,在彰濱工業區、台南興建資料中心,台灣電子業的老朋友,微軟公司更是近31年來在台灣啟動最大投資案興建,IBM更是2018年就啟動在台灣投資的方案,這些大型投資案評估台灣的投資環境優勢,都不約而同指出台灣在電力與基礎設施方面是重點之一。現在看中國連2年陷入必須用煤炭發電但又要限電減碳的兩難困境,可見外商投資評估之前瞻性。
美國國務院今年的投資環境報告,針對全球超過170個國家及經濟體做評估,這個報告是美國商務部的國家商業指引,也是美國企業發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參考。美國國務院直白的指出,在台灣投資的優點有,可以避免區域貿易紛爭造成潛在供應鏈中斷的問題,這當然是指中國帶來的紛爭,並說部分美國與外國投資人將在台灣投資視為戰略遷移替代方案,而台灣政府也積極與外國及美國企業建立夥伴關係,故台灣是區域與全球貿易投資重要市場。美國官方對投資台灣之支持力度由此可見。
此次公投議題,在能源方面,涉及藻礁保育與天然氣發電廠銜接退役燃煤發電廠的問題,究其根本,這需要發揮對整體國家能源供應結構之穩定與減碳,對上在地接氣港可能造成環境影響之取捨智慧;另外,反美國萊豬議題則與台美經貿合作直接掛鉤,美國萊牛已進口為國人食用多年,在清楚標示的既有法規下,萊豬之進口以日本及韓國開放多年之經驗來看,對台灣而言,其根本仍是經貿投資的取捨智慧問題。那麼,在投下公投票之前,終究我們要問這次投票結果背後的連鎖反應是什麼?美國企業重啟對台灣投資的態勢,有沒有可能因此葬送?沒有美國的直接投資、技術授權、金融投資,台商還會繼續回流投資嗎?政府統計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政策,目前累計金額約1兆4926億元新台幣,超過一千家廠商投資,這樣的榮景能否持續?期盼國人在進投票所之前,能稍稍想一下這幾個問題,再下決斷。
文/鄭宇恩(財金分析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