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四公投將在年底登場,核四地質問題引發關注,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天(25日)偕同國內知名地質科學專家召開記者會,提出核四外海有長度90公里活動斷層、核四廠設計的耐震係數需重新評估、廠區內斷層事證確鑿等疑慮,強調核四重啟困難重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野薑花公民協會今天與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台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李昭興召開記者會。

陳文山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2009年彙整過去台灣東北海域的斷層研究,指出核四海域的斷層會繼續朝東延伸,長度可達約90公里,台電有引用在核四地質調查報告中,也經過會議中10位專家委員同意。

陳文山提及,台電2013年的地質調查只針對海岸線50公里範圍內,50公里外不做調查,因此報告中才會寫估算斷層長度僅有34.5公里,而台電在報告中將線型分成不相連接的3段或4段,每段僅10幾公里,讓地動值看起來落在最大只有0.02G,小於核四耐震係數的0.4G,但專家群告訴台電,必須要連接起來,因為從地質的角度來講,在相近距離當中相同性質的斷層,雖然在地表呈現斷斷續續的線型,在地底下其實會連接成為一條更大且更長的斷層。

陳文山說,過去核四相關地質調查,台電都未公開,審查結束後報告會收回,台電為了盡可能避免出現「斷層」兩字,只稱為「S構造」、「S剪切帶」或「S低速帶」,不願說清楚實際情況,因此2012年的第一次專家會議,要求台電正名修改為「S斷層」,「S斷層」長度至少2公里,橫跨整個核四廠址,斷層寬度6-8公尺,經過一號與二號機房底下。

李錫堤表示,核四廠區下的「S斷層」,過去台電調查都當存疑的破碎帶,一直到民國93年施工大範圍開挖,斷層才全面地顯露出來,當時有做地質調查、地質測繪,大比例尺的地質圖都顯示斷層帶是清楚的,不是破碎帶而已,這條斷層有活動性是很可能的;他說,以目前資料來看,說存疑是因為沒有進一步的調查分析,但即便不屬於活動斷層,根據過去經驗分析,當地震波傳過來的時候,斷層兩側岩盤將產生位移,就會導致核四廠區上方機房的損毀。

李昭興說,核四廠一號機反應爐跟二號機反應爐中間,當初的地質調查報告指出有「低速帶」,世界上沒有蓋在低速帶間的反應爐,核電廠內有如此寬的斷層帶通過,核四可能是唯一的例子。

李昭興強調,過去美國評估要在尤卡山興建核廢料處置場,花了很多時間跟金錢選址,但最後評估地質不安全,「我們憑什麼有信心說隨便在核四後山挖個洞把核廢料放進去?」基於上述種種理由,核四重啟是困難重重。

學者指出,核四外海有長度90公里活動斷層。   圖:陳佩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