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歐洲議會議員的正式代表團首度來台訪問,與我國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和立法院長游錫堃會談。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也在兩週前,與歐洲議會議員以及未公開的歐盟官員,於布魯塞爾首度舉行會議。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班納(Thorsten Benner)分析,歐洲國家對台灣友好的轉變,其實是中國自己促成的。
柏林智庫執行長班納投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無論是歐洲議會正式代表團訪台,或者吳釗燮在歐洲的行程,都是歐洲對台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跡象。
班納指出,歐盟執委會和歐洲對外事務部長期以來唯恐得罪中國,對於改善對台關係相當保留。然而歐洲議會在上個月以580 票贊成vs.26 票反對,壓倒性地通過決議案,要求全面加強與台灣的夥伴關係後,卻能得到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Josep Borrell)和執委會副主席韋斯泰格(Margrethe Vestager)的認同。
由此現象,班納認為,歐洲議會資深德國議員比蒂科夫 (Reinhard Bütikofer)之所以能夠說服歐洲各界,除了台灣本身的民主自由與經濟重要性外,也多虧了北京。正是因為中國咄咄逼人,又在香港自毀「一國兩制」的承諾,讓歐洲政要決定支持友台法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台灣的咄咄逼人的言論和軍事威脅,也引起歐洲人更加警覺。他們擔心台海戰爭可能使美國與中國對立,對全球繁榮和穩定造成破壞性影響。越來越多的歐洲決策者認為,歐洲需要影響北京的風險計算,明確表示任何使用脅迫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努力,都會在與歐洲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方面給北京帶來巨大成本。
班納指出,正是北京對歐洲日益對抗的姿態,促成布魯塞爾在台灣問題上的新共識。今年 3 月,中國對歐洲議會的一些成員以及議會的兩個委員會實施制裁,以報復歐盟對中國新疆地區官員的制裁。推動友台法案的比蒂科夫,以及歐洲議會正式代表團團長格魯克斯曼 (Raphaël Glucksmann),都是中國今年3月制裁的對象,這絕非偶然。中國對歐洲議會的大規模攻擊,反而使比蒂科夫和格魯克斯曼更容易說服其他人一起改變對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