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瓶頸等因素,台灣個別商品也出現漲價情況。主計總處今天(5日)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58%,續站在2%的通膨警戒線之上,而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更擴大至14.78%,寫下逾40年、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大漲幅。

主計總處統計,國產內銷物價指數年增16.25%、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年增17.16%,雙雙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增幅。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包含原油、煤、天然氣的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是進口品漲幅較大的原因;不過,真正推動WPI年增率創下逾40年最大漲幅,關鍵在於台灣出口太強勁。

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達15.63%,為68年8月以來新高。曹志弘指出,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增加,供需並不穩定,而台灣疫情平穩,生產如常,加上受惠於宅經濟爆發,出口持續創高,電子產品出口價格也好,才會推動WPI年增率「創了很久很久很久以來新高」。

曹志弘續指,雖然WPI反映廠商進貨成本,這次推動漲幅創高的關鍵是出口,而出口物價並不影響國內。不過,國際能源價格續處高檔,仍會帶給廠商沉重壓力。而原物料僅是廠商的成本之一,而且最近能源價格有轉彎向下的跡象,或許過陣子廠商來自原物料的成本壓力就會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