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選正規賽的2021年,猶如加賽性質的罷免案及公投案填入政治動員的空白期,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被政治報復宣告下架後,接下來的重頭大戲,還有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罷免投票,以及12月18日的四大公投案(「反萊豬」、「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別忘了還得在明年一月底前舉辦中二選區的立委補選,好不熱鬧!

國民黨混淆公投與不信任投票的民主意涵

進入2021年尾端,雖然輿論上關注著下一波的立委罷免投票,或許攸關著政治板塊與情勢的變動,極具政治張力;但是,無論罷免結果如何,就算罷免成功,該選區必須補選,依舊會有代議士在國會繼續為民發聲、問政。相對的,「四大公投案」才是需要認真看待的公共議題,結果不但攸關國家政策及未來前景,一旦決定了就會落得難以回復的狀況。

各主要政黨領袖及政治人物都應該就「四項公投」進行表態,並表述清楚對於公投立場的理由,倘若公投真的是反應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決定權,無論是從創制或複決的角度去看,除了提出「幾個支持或幾個反對」的口號之外,更應當就任何選擇可能的影響說清楚、講明白,而不是推諉給「明知不是」公民團體的提案方,且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

「公投案」不應當是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諷刺的是,國民黨針對這四項公投案的運作,卻導向對蘇內閣的不信任投票,這完全曲解了公投的意義,也扭曲了憲法上對於閣揆不信任投票的定義;朱主席的算計是,只要公投結果都或多通過,那麼就是表示民意對民進黨政府的不滿,所以自始至終,不解釋公投案的內涵與影響,更不說明公投通過後該如何推行。

依照國民黨的邏輯,「反正公投過了,蘇內閣就要下台,民進黨政府要負責」,問題是「四項公投案」最終的結果將會影響台灣甚深,國民黨勇於結合「明知不是」公民團體提出公投案,卻對「國家接下來該怎麼做」置之不理,這就好像領著民眾上街頭抗爭,但在台上喊衝喊打,但可憐的民眾違法或受傷完全不關這些起鬨的領頭者,道理何在?!

朱立倫跟諸多藍營人士沒有說的或不敢說的,其實就同他們所力挺的「罷免案」一樣,「只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為了羞辱台灣政府給對岸看」,外界以為他們是要以戰養戰,其實不然,否則怎麼民調依舊不增反減?而他們說不出口的是「為何要投票」,反正只要貼上「反民進黨」就可以不斷營造政治對立的氛圍,來滿足支持者「藍綠對決」的重口味。

心懷不軌的矛盾:藍營操作公投淪為工具

原本以為公投投票在八月舉辦,就能趁著全國上下忙於防疫之際,殺個措手不及,孰不知也是因為疫情,時程往後延,疫情控制得當、民眾疫苗有序施打後,國民黨的馬腳漸漸露餡。公共議題可以辯論,但必須要把過去跟現在的不一致講清楚,就算要改變也要說個理由以受公評,否則髮夾彎的政策立場恐怕也失公信,也難怪會有人質疑背後的魔鬼交易。

國民黨一再對內恐嚇「萊豬」的可怕,問題是現在市面上根本很難買得到,婆婆媽媽的精明腦袋也偏愛挑選可口的台灣豬,國民黨一再避而不談開放「萊牛」與「萊豬」的立場前後不一,也冷眼看待拒絕萊豬可能讓台灣陷入不利的國際政經處境。更不用說,直至今日去年藍營莽挺某知名萊牛麵店,弄掉一位行政院發言人,還回報點了好幾份萊牛麵,這些加害者至今仍未有任何交代?

那「公投綁大選」呢?國民黨在2018年嚐到好處,地方選舉大勝差點裂解了民進黨政府,不過,提名人選不當就算當選也扶不上牆,國民黨享盡了公投操作大選的好處,自食惡果2020年大敗,到現在民調依舊持續探低,如今又想在2022年重蹈四年前的經驗,顯然如果通過了,明年國民黨還是會提出一些傷害台灣的公投案,公投成了政黨的鬥爭利器。

另外,攸關台灣未來能源及環保發展的兩項公投案:「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用電議題本來就有全面性的規劃,近年來政府投入綠能就是為了逐步汰換具高污染的能源,行政院的「三接外推方案」已經過嚴謹的評估,倘若公投通過,台灣不但會面臨電力壓力、提高用電成本,也不利於邁向綠能的永續發展,替代地點根本難覓,更不說曠日廢時,將讓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失衡,衝擊能源轉型。

最後,也是跟能源跟環境有關的「重啟核四」,國民黨曾對外表示「開放態度」,不過,反走過必留下痕跡,朱立倫在擔任新北市長時曾表示「沒有核安就沒有核四,無須公投」,如今繼任者侯友宜也再複述「核安、核廢料」的問題,就連遠在台中的盧秀燕都說不好。或許每個地方都有「鄰避症候群」,但是,醫治這個症狀並不難,就「不同意重啟核四」,現在就看這些藍營政治人物到底還要演多久。

國民黨針對四項公投案的運作,導向對蘇內閣的不信任投票。   圖:翻攝卓伯源臉書(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