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國高中階段,青少年面對考試及人際壓力,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找同學談心害怕事情被傳出去,想尋求家長的幫忙,常聽到的回應「你想太多了!」「以後到大學交到的朋友才會走得長遠」,會讓青少年感覺自己有需要家人幫忙時是被拒絕的,目前遇到的困境沒有人能理解。

一年多前,晨晨無法接受原本熟悉的同學因為分班後互動頻率減少以及課業常無法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在多重生活壓力下,晨晨反覆思考這些困擾,曾經向家人求助但給予的回應如同上述一樣,覺得未被理解,甚至認為遇到的應該只是小事卻處理不好,不斷的自我批評,逐漸產生憂鬱情緒、自殺意念及自傷行為,來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晨晨每次做完治療後,家人會很積極主動詢問晨晨的狀況,平時晨晨放學回家也會每天詢問其情緒變化,只要一有憂鬱情緒,便開始擔憂,使得晨晨壓力更大,親子之間衝突增加,晨晨的憂鬱情緒困難緩解。

此時,除了青少年有情緒困擾外,家長其實也有情緒困擾,顯得慌張、焦慮不安及手足無措,希望能找到方法即時幫助孩子的生活恢復穩定,但往往有些時候孩子的需要可能就只是能夠被聽見或看見這樣的簡單而已。

青少年遇到生活挫折,可能會尋求家長協助,故家長本身的情緒穩定很重要,當家長心理穩定才能聽/看清楚孩子真正需求與困擾,了解及信任孩子處理壓力情境的能力,才能陪伴孩子走過這個人生中重要的階段,或許身為家長會希望給予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解決方法,但這並不屬於孩子從自己人生中獲得的經驗,反而孩子會覺得家長只是在說教,對於情緒症狀緩解是沒有幫助的,別忘了過去的我們也是在這挫折經驗中長大,也請讓孩子學習用這樣的方式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跌倒了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能適時給予孩子需要的協助,使其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才能於下次遇到類似經驗時,有更好的應對能力。

作者:張翔雲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