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2020年台灣網路報告」調查結果,推估全國12歲以上上網人數達1,777萬人,而全國上網率則達79.8%。12歲以上個人曾經上網率達到83.8%,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民眾所佔比例最高,佔82.9%。隨著時代進展與全球疫情來臨,無論學童或是上班族皆開始線上求學或居家辦公,使用網路的頻率勢必大幅增加,然而便利性的背後卻有股隱隱不安的擔憂。

網路成癮」是許多家長擔憂的事情,擔心孩子因為過度待在網路世界而與真實世界脫節,然而隨著全球疫情的影響,孩子們得到一個合理理由可長時間待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但令人訝異地是,並非長時間使用網路就會變成網路成癮者,拒學而不願到校上課的孩子,也非使用線上學習後即可穩定求學。2015年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TED上的演講告訴我們,成癮行為的主因是生活中缺乏有意義的連結,人們是需要關係的生物,在連結斷裂下只得轉而對成癮物質產生關係,終至無法自拔。這個演講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孩子可能因為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穩定的關係,只得一頭栽進網路世界尋求放鬆、認同,及與他人的連結,或許當我們還在擔心網路成癮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先試著這麼做:

認識網路角色

家長們可先心平氣和地瞭解孩子們上網的狀況,他們平常喜歡上網做些什麼,找人聊天?看影片?又或是玩電玩?在網路世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可能為擁有大批粉絲的直播主?又或是在粉絲團中高談闊論的鍵盤手?在禁止或斷網之前,家長們需先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再次認識在網路中你所不認識的孩子,思考孩子在網路中可獲得的隱性需求。

關懷現實狀況

思考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難題,是否在網路世界的保護下反而暫時可忘卻現實的煩惱,包括:學習表現不佳、同儕排擠、父母關係緊繃、失落或情緒困擾等。一個在生活中感到孤獨且沒有連結的孩子,若在網路世界中可獲得溫暖與聯繫,自然就難以登出回到現實世界,因為現實生活的挫折與疏離,只會再度將孩子推回網路溫暖的懷抱。

強化生活的連結

使用網路逃避生活面臨的挫折若已非短時間,要讓孩子快速地改變此因應之道自然不易,因而家長須調整好自己,藉由時間慢慢恢復與孩子的連線。這次我們不再站在「教育」者角度循循善誘的說教,我們可站在「同理」者的方向與之討論面臨的挫折,讓孩子感受到現實生活中仍有個人願意支持或理解自己,協助孩子再次與現實生活搭上線,體會生活點滴與自我的連結與歸屬,讓孩子不再固著於單一方式,而有更多元的管道來涵容自己的孤獨與脆弱。

自我介紹:

我是陳鈺弦 臨床心理師,擔任心煦心理治療所的所長,長期專研兒童/青少年的發展議題,與成人的心理健康。雖然我還不是一位爸爸,但卻是從毛孩中學到很多的汪爸,持續以科學的角度與人性的關懷看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FB/IG粉絲專頁:心中煦光-心煦心理治療所

陳鈺弦 臨床心理師   圖:陳鈺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