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在這新學期即將開學的時刻,想跟大家小小分享今年新冠疫情停課與開學的一些心情雜談,告慰辛苦的家長、孩子、老師們,你們並不孤單。

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

今年的開學跟往年不太一樣。因為2021年5月中,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宣布停課之後,孩子們放了最長的一個暑假,接著迎來一個充滿未知數的新學期。

有人說,哪裡是最長的暑假?!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之下,老師、家長、孩子一起在線上授課、學習,老師忙著熟練新科技、調整課程與上線,家長忙著在家工作、煮飯洗衣、還得要盯孩子上線、清點作業,而小孩看螢幕的學習效果又是如何?

這一點也不輕鬆!家長除了打理生活層面,還要盯學校課業,許多親子間的互動已經如同壓力鍋,一觸即發。家長紛紛吶喊:「我是家長!我不是老師啊啊啊啊啊!」

到了六月底,學期總算結束,不用再盯功課了。但七月的暑期班、安親班、夏令營因疫情仍未開班,家長工作請假欠的人情債已經上天際,而一邊顧小孩又要一邊在家工作的家長只能熬夜看天明,加上「非必要不外出」、「餐廳停止內用」、「國家公園、遊樂區、遊戲場關閉」的防疫指引,許多家庭的經濟壓力、職場壓力、身心耗盡、缺乏運動與休閒、全家每天待在一個空間的沒有轉圜......真不敢想像一直持續下去會是如何!

讓家長十分頭痛的是,不少孩子在這段期間出現脾氣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容易生氣、挫折、睡不著、吃不下,甚至手足互相欺負,都可能和缺乏運動、缺乏綠色療癒環境、失去對外其他人事物的聯結有關係,但這在疫情期間實在難解。

也很令人傷心的是,學校的存在原本可以協助社會上不同社會經濟位置的孩子都能得到教育的機會,而學校停課、改為線上授課等措施,可能使得有經濟落差、數位落差的家庭孩子學習落後、以及差距拉大。

國際上已經有研究發現,疫情封鎖期間,環境剝奪(environmental deprivation)對幼兒發展的不利影響,包括語言發展、社會互動能力等面向,實在會為所有孩子們感到著急啊。

疫情中的家庭分工

有些幸運的家庭,因為上班的家長改成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或分流上班,使得原本偽單親的狀態逆轉勝,父母都能陪伴孩子,並調配適量的工作與休息。尤有甚者,聽到好友夫妻居家防疫期間都線上創業有成,不禁崇拜更恭喜他們。

也有些家庭,或許其實是大部分家庭,則是走上相反的崎嶇道路,因為父母有一方工作無法調整、甚至不願意調整,另一方只好承擔更大的工作與育兒壓力。

國際上的研究統計發現,父母同樣在家工作或父母同樣請假在家,大部份的育兒壓力還是由母親承擔,間接導致母親萌生退意,想離職或減少工作,女性平均薪資恐倒退,這不是母親的自由選擇,而是「僵化的性別分工框架」所造成,這對於社會變得更好真是一點幫助也沒有,是疫情期間另一個壞消息。

疫情中心情複雜的開學

變種病毒株Delta肆虐,造成全球七月以來確診人數攀升,但竟然也沒有哪個先進國家說不開學。上學的本質就是群聚,那麼沒有辦法接種疫苗的兒童、青少年,該怎麼辦?老師、家長還沒接種疫苗的該怎麼辦?

家長們無不一次又一次想像上學的畫面:孩子們上課可以戴口罩,但午餐時間不用拿下來嗎?根本還傻乎乎的幼兒有可能精確執行清潔、社交距離指引嗎?不想送小孩去學校的話是要全民搞自學嗎?萬一學校中有確診個案而停課,「防疫照顧假」被要求用「自假」(個人請假)來請假的家長,今年下半年假還夠用嗎?

唉,還要感傷天真可愛仍帶著嬰兒肥的小孩居然要在學校整天戴著口罩,哪有一個家長捨得!

家長們就這麼一邊想著:孩子需要學習環境,孩子需要同儕互動,孩子需要走出家門,家長也需要工作......一邊含著眼淚,送孩子走入校門。

也有另外一群家長,放下了個人的規劃,繼續照顧家中2-6歲幼兒。

不管環境如何,要相信孩子都是天生會給自己找樂子,他們不會像家長那麼憂愁感傷的。還要向每一位家長致敬,您已做出對您的家庭最適合的選擇。

雜談到最後,感謝所知的每一個人,都堅守自己扮演的角色,互相支持,在焦慮慌亂的時刻,我們接住彼此。大家一起加油喔!

作者:呂怡安 臨床心理師/園藝治療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