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敏是位職業婦女,因為配合公司的防疫政策而居家辦公,雖然暫時少了通勤上班的辛苦,然而在家工作卻出乎意外的忙碌。因為學校、安親班也停課,孩子們透過遠距學習停課不停學。於是,處理公事之外,她還多了老師的角色,得隨時督促孩子們不懈怠學習。最忙碌的是準備每日的三餐,看電視、上網學做料理,絞盡腦汁變換不同菜色以滿足眾人的味蕾,好不容易一天終於結束了,整個人也已經精疲力竭了。」以上情境相信是多數父母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生活寫照。
居家辦公和照顧家庭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實屬不易,短期的生活變動或許還可以應付過去,然而時間一久,卻也形成了新的壓力及挑戰:工作得有效率完成,另一方面孩子的課業及生活照顧也馬虎不得,讓不少父母處於一個身心緊繃的狀態。這時如果壓力事件接踵而來,例如:失業、收入銳減…等,內心不免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感受,無形中也增加了家庭衝突的頻率。
疫情改變了人與人相處的模式,讓原本生活繁忙沒時間好好相聚的家人,多了許多相處的機會;然而,疫情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感,也打亂了原本的生活步調。我們無法預測疫情還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疫情會不會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生活還是得過,在苦悶的生活中添加一點感性的元素,或許能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樂活。以下是幾個可以嘗試的小方法:
1.除舊布新,打造心靈角落:
和孩子一起「斷、捨、離」家中無用的雜物,在屋內騰出一個小角落,放上幾塊座墊及一張茶几,搭配一盞柔和的燈光,家人專屬的心靈空間儼然成形。偷得浮生半日閒,沏上一壺好茶,閱讀一本喜歡的書,享受獨處時光。心情煩躁、低落的時候,可以作為冥想靜思的角落,沉澱思緒、轉換心情後,再度活力滿滿往前走。
2.拈花惹草,共享田園樂趣:
疫情期間,不少朋友在自家陽台種起了各式花草,不僅賞心悅目,有些香草植物甚至還可以入菜、泡茶。我曾在園藝治療的課程中學習運用花草、石頭、木片等天然素材來進行創作,邀請家人一起玩玩植物拓印畫、乾燥花圈、拼貼畫吧!完成之後一起坐下來喝杯花草茶,欣賞彼此的作品,說說心裡話,讓家人更靠近。
3.藝術體驗,來段心靈之旅:
在此運用一點藝術治療上常用的技巧,選擇幾首輕鬆柔和的音樂,緩緩閉上眼睛進行靜坐冥想,接著讓身體隨著音樂自由伸展律動,一方面覺察身體細微的變化,一方面探索內心的感受。最後透過容易取得的媒材,像是圖畫紙、蠟筆、水彩等,進行自由創作以及文字書寫,把過程中的任何感覺及想法記錄下來,透過藝術的力量對促進身心靈健康有著正向的效果。
4.來玩桌遊,重拾親子互動:
自從科技產品問世後,許多親朋好友聚會的場合,都可以看到大人、小孩人手一機滑個不停的畫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快速,卻也少了溫度,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甚少走出來關心身邊的人在做些甚麼。這次切換到一個不一樣的模式吧!收起3C,改玩桌遊,回到真實世界來互動,遊戲過程中學習人際互動及溝通技巧,幫助親子關係正向發展。
疫情之下,以一顆樂活的心,讓愛零距離。
作者:李靜宜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