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志願兵曾聖光2022年赴烏克蘭參戰,不幸戰死。事隔兩年多,曾聖光的母親蘇雨柔近日重返烏克蘭,並在利維夫(Lviv)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當初曾發誓不再踏入這片傷心地,如今在戰火殘垣中,她重新尋得慰藉,也逐步解開喪子的心結。
25歲的曾聖光為花蓮阿美族人,2022年11月2日於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Lugansk)與俄軍交火時,遭迫擊炮擊中後腦,當場殉職,成為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首位已知犧牲的台灣志願兵,消息當時震撼台灣社會。
現正最夯:又一個想選國民黨主席 羅智強宣布參戰喊「世代承擔」
蘇雨柔當年趕赴烏克蘭參與軍方為子舉辦的告別式,返台後情緒長期受創,對烏克蘭話題心生排斥,「我不敢看任何烏克蘭的訊息,我不敢聽到,甚至人家電視一開,一講到烏克蘭戰爭,我馬上跑出去,請他們把電視關掉」,她語帶顫抖地說。
「很多人都會勸我放下、放下,請問一個母親放得下嗎?」她哽咽說:「(我)放不下。」
兩年多來,她在痛苦與思念中掙扎,曾在身上刺下3處刺青,以紀念兒子,「也許是一種善意對自己的欺騙。聖光都一直在我身邊,我每天都跟他在一起,就像他生前還沒有來到烏克蘭一樣」。
近期在志工邀請下,加上撫卹金相關事宜,她再次踏上烏克蘭之路。
從台灣出發,轉機再轉巴士,歷經超過20小時才抵達利維夫。當她到訪利查基夫公墓(Lychakiv Cemetery)時,她看到漫天飄揚的烏克蘭國旗與軍團旗幟,「我都快哭出來了」。她說:「我所看到的一些陪伴的軍人, 年紀都很大了,年輕人呢?年輕人就躺在我眼前一整片。」
從軍人公墓中,她找到她的避風巷,眼前都是跟她同一角色-母親、妻子。睹物思人,她跟在場的人安慰擁抱,找到心靈依靠,「雖然我們完全都不認識,可是在軍人公墓,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的小孩子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犧牲)」。
她也重返曾為兒子舉行告別式的教堂。當時正值彌撒進行,她一度徘徊門外,最終鼓起勇氣步入教堂。蘇雨柔說:「心裡很痛,一直在流淚,但我能夠站在這裡了,我敢站在這裡了。」
從過去極力排斥,到如今主動踏入這片土地,她的態度逐步改變。她在路上遇見因戰爭截肢的士兵,主動上前攀談並合影留念;也在志工陪同下,探訪一對自赫松(Kherson)撤離的老夫妻。
儘管語言不通,老太太一見如故,熱情地拉住蘇雨柔的手、請她喝咖啡,談起兩名在前線服役受傷的女婿,並訴說前線村落資源短缺的現況,讓蘇雨柔聽得既心疼又不捨。
曾聖光的犧牲,讓更多台灣人開始關注烏克蘭,有人甚至追隨他的腳步赴烏參戰,包括志願兵吳忠達與潘文揚。蘇雨柔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消息,雖然素未謀面,卻難掩激動,「我心裡一直在喊,孩子不要過去」。
但她也理解,他們和兒子一樣,明知未必能贏,仍選擇無悔地前行,從他們身上,她看見曾聖光曾經追求正義、熾熱的心。
「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會回來這裡看」。她身穿烏克蘭傳統刺繡服飾維什萬卡(Vyshyvanka),走在利維夫的街頭說:「我覺得聖光已經是烏克蘭人了,因為他用他的生命來捍衛烏克蘭,所以他是烏克蘭人。」

台灣志願兵曾聖光在烏克蘭陣亡近3年,曾媽媽蘇雨柔在思念中掙扎,身上刺了3處刺青,其中手臂刺有曾聖光。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攝 114年8月25日 圖:中央社提供

台灣志願兵曾聖光在烏克蘭陣亡近3年,曾媽媽蘇雨柔近日重返烏克蘭,當看到漫天飄揚的烏克蘭國旗與軍團旗幟,內心感觸良多。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攝 114年8月25日 圖:中央社提供

台灣志願兵曾聖光在烏克蘭陣亡近3年,曾媽媽蘇雨柔近日重返烏克蘭。圖為蘇雨柔(右2)、曾聖光姊姊(右1)在志工蘇東(左1)陪同下,探訪一對自赫松撤離的老夫妻。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攝 114年8月25日 圖:中央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