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同意我國以「台灣」名義設立駐外館處,對於在兩岸競爭中處於國際弱勢的我們來說,當然是實質外交的一大突破。台灣能在波羅的海小國站上一腳,並且能用「台灣」兩個字設點,毫無疑問地必定引來中國政府的不滿,並對於態度堅決的立陶宛政府展開外交報復行動。中國對於「立台友好」採取強硬的姿態,無論結果如何,中國在這一局中騎虎難下,即使最後立陶宛屈從於中國的壓力,中國也是「贏還是輸」的評論下出場,對北京來說將是一個被洗臉的挫折。

讓人錯愕的是針對立陶宛政府同意台灣在當地設立辦事處的事情,大陸採取了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的強硬舉動,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理由是立陶宛「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意味著兩國外交關係已經降級,高級別官員的訪問活動基本無法再開展;但是中國政府應該有考慮到,立陶宛的經貿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不高,雙方往來也不能稱密切,中國這樣貿然祭出「召回大使」的動作,如果立陶宛屈服了也就算了;萬一立陶宛政府還是同意台灣設立呢?這樣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舉動,中國準備用甚麼工具來制裁立陶宛呢。此外,美國也針對這樣的事情發聲力挺,歐盟也不至於介入立台交流事宜,中國一下把外交恐嚇的層級拉這麼高,這樣划算嗎?

再說,殺雞焉用牛刀。中國與立陶宛的強弱完全不合比例,相互之間也不是主要的利益夥伴,中國卻跳脫以往在幕後穿梭妥協磋商的工作,直接以鷹派姿態要求立台關係必須「零和PK」,對於有主權尊嚴的國家,自是孰可忍,孰不可忍。中國政府沒有想到,台灣辦事處觸礁了,中國徒留大人欺負小朋友的罵名;反之,台灣辦事處設立了,不就說明「一個中國」不具實質意義,屆時可能有多的國家會比照辦理。中國自己把個小問題越搞越大,當然搞得騎虎難下。

中國凡事好大喜功,又愛充面子的外交舉動,這次在立陶宛踢到鐵板。我國外交部宣布以台灣為名設立館處,其實不該成為焦點,中國政府如果真在乎,應該是了解這個模式能幫台灣在國際外交突圍嗎? 代表處的性質是單純的商務辦事處,還是具有外交領務功能的正式代表處功能,恐怕才是台灣外交能否再起的重點。再說,立陶宛從頭到尾只說要加強與台灣的經貿關係,要開拓商機,這離和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還早得很,就為了一個民間性質的經貿辦事處與立陶宛槓上,值得嗎?看在台灣民眾眼中,中國都不願意給台灣一條活路了,又怎麼會接受與中國加強交流的任何主張呢?

立陶宛雖然是北歐小國,但是過去的歷史屢屢強硬的抵抗入侵外侮,尤其是蘇共時代的鎮壓,而波羅的海三小國也是最早脫離蘇聯獨立的國家,對於這種「強欺弱」的事情最為反感。所以去年爆發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就成為了立陶宛對於中共政權反感的主因。加上發展經濟與開拓商機是立陶宛想與台灣發展關係的動機,立陶宛顯然仍不能了解為什麼和台灣發展經濟就是違背一個中國呢?

中國顧慮的是,不對設立台灣辦事處一事表達看法,採取行動可能是擔憂其他國家循此模式與台灣拓展關係,但是北京局沒有細思立陶宛的特殊性,如果是重要的德國、法國、英國等等國家,要把外交部在當地駐處改為「台灣代表處」,就困難很多,因為這牽涉到的是國際間要改變「一中原則」的定義與外交準則,對於這些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而言,並不容易。立陶宛在歐洲並非具有重要分量的國家,這樣的事件要推翻「一個中國」原則,紛紛與台灣建交,根本上是很困難的事情。

台灣在美國也是設立辦事處的性質,但是中國可曾為了台灣的辦事處存在,召回駐美大使,制裁美國嗎?不敢對強國出手,卻出手修理小朋友,贏了也是輸;更會徒留許多罵名。更糟的是,萬一抗議不奏效呢,那時中國可就騎虎難下,也等於幫台灣排除了許多外交突破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