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孩子進診間只是低著頭、不發一語的掛著耳機,彷彿用盡無聲的言語,傳遞給週遭「不要靠近我的訊息」。焦急的媽媽在一旁連珠炮的說著,孩子一直都很乖、成績也很好,對父母的要求大多乖順配合,很少聽到孩子有什麼意見或想法。

直到高中為了拼升學,要求孩子更多時間要讀書與補習,孩子也沒有拒絕,只是越來越少開口說話,家人覺得應該是考試壓力大而沒有太在意,眼看指考的時間越來越近、因著疫情變動也越來越多,開始發現孩子手腕及手臂上多了許多或深或淺的傷痕,才驚覺事態不對,怎麼問孩子就是淡漠地不回應,只好尋求專業協助。 

發生在兒童青少年身上的憂鬱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5診斷標準,憂鬱症大致包括「憂鬱情緒」、「失去興趣或愉悅感」,於睡眠(失眠或嗜睡)、食慾、活動量降低、過度疲倦、難以維持專注力、過往可維持的學習及日常能力表現上均可能受到影響。 

1.除了上述症狀表現外,兒童青少年的憂鬱,也經常會以易怒、發脾氣等情緒變化來展現。

2.而通常沒有明顯展現出來情緒,可能會轉以內隱、壓抑或其他途徑來抒發(如:自傷行為)。

3.就算外表看起來好好的,但很多時候憂鬱情緒並不如表面看起來的簡單或不嚴重,也因此容易被誤解成「不想配合」、「故意的」或「反正他就是不理人的那副樣子」。

不要太關注和忽略,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和青少年相處,實際上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他們既處在想要獨立自主,又敏感迷惘、多思慮但仍無法全盤掌握內在狀態的階段,在相處上若能:

1.「建議/經驗談」都給的慢一點,先「聽聽」孩子怎麼說。

2.有時孩子不一定是「完全沒有想法」,若能創造好好說話的環境、固定安排一個互動的時段,不僅更能了解孩子,也能幫助整理並釐清思緒。

3.時間安排不用長、也毋須太刻意,可能是一個飯後5-10分鐘的散步時間、週末外出購物的閒談,或看電視的空檔皆可。

4.如果孩子不想跟家人說,則以不勉強為前提,仍可從輕鬆的生活陪伴著手,若孩子有意願,也可以找孩子比較信任的學校老師、或其它專業人員協助。

作者:徐于茹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