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到了2050年,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就會跟美國一樣,產業和技術水平和美國相比也沒有差距,美國對中國「卡脖子」的空間就沒有了,到那時,美國大概就會對中國心悅誠服。

林毅夫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與北京大學國發院聯合訪問時表示,目前世界有兩大不確定性,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何時能結束,第二是地緣政治,現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他進一步指出,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並未明顯改善,這當然也會對中國產生較大的影響,但他仍看好中國發展,

至於何時才能出現一個新的穩定格局?林毅夫認為,按「十九大」提出的設想,到2035年,把中國基本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中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50%,而人口是美國的4倍,總體經濟規模就是美國的兩倍。

他預期,2050年左右,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就會跟美國一樣,產業和技術水平和美國相比也沒有差距,美國對中國「卡脖子」的空間就沒有了。與此同時,中國還有中西部10億人口,差不多是美國的3倍,但人均GDP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仍有快速發展潛力。

林毅夫指出,到那時,美國大概就會心悅誠服,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沒有可以「卡脖子」的優勢了,現在的一些優勢到時都被中國追趕上。

二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是美國的兩倍,再怎麼吵怎麼鬧,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三是中國還可以比美國發展得更快,到時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市場,每年全世界的增長主要在中國,美國要想發展得好,就必須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自然不能忽視中國市場。

林毅夫宣稱,其實這種轉變是有歷史經驗的。比如在八國聯軍和G8裡面,唯一的亞洲國家是日本,在整個20世紀都是亞洲經濟的領頭羊。到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所以日本右派的心裡很不舒服,開始製造釣魚島事件,中日關係陷入緊張。現在為什麼中日關係又開始緩和?是因為中國經濟規模已是日本的2.8倍,它再不高興也改變不了事實。而日本經濟如果要發展、要增加就業、要提高收入水平,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沒辦法離開。

林毅夫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是永無止境的,必須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利用有利條件,維持國內的穩定與發展,發揮制度的優越性,逐步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社會保障不足問題,以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問題,不斷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