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直接點名批判中國放任駭客進行網路攻擊,甚至直言如果大規模駭客行為將可能導致真槍實彈的戰爭,拜登的一席話雖然說得驚悚,但也顯示美國對於中國一而再的網路攻擊感到不滿,更凸顯美國已將網路安全視為國家競爭的一環,這對照日前美國務院次卿雪蔓(Wendy Sherman)訪中時的談話,美國歡迎國家之間的競爭,但不希望走向衝突,眼看中國的「駭客任務」已讓美國有危及國家安全的地步,拜登的一席話有意讓中國清楚美方會有所動作加以反擊,此對照中國一再以「內政」為由反擊國際社會對民主人權的質疑,中國管制國內網路卻又向外進行網路攻擊,如此表裡不一的行徑相當諷刺。

中國轉守為攻 對外進行數位網攻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展「數位戰略」,已從「防守」逐漸轉移至「進攻」的策略,持續保持「網路長城」(Great Firewall)的「對內封鎖」作法,一來防堵外國勢力透過網路向內進行政治操作,避免中國民眾輕易獲取籠外訊息對中共政權的質疑;二來強化國家對網路審查的能耐,斬斷任何「不合適」的網路消息及行為,並作為對內政治整肅及拘禁的判斷依據。在進攻的作法上,除了不積極抑制駭客行為,更變相鼓勵「愛國小粉紅」進行網路攻擊,再輔以駭客行動意圖癱瘓報復的對象,甚至是存有干擾及破壞他國社會秩序的用意,這些「對外攻擊」行徑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縱然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中國政府指使,但無論是竊取資料或破壞網路的受益者都是中國。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的數位戰略除了對內封鎖之外,也向外進行「網路長臂監視」,這從去年《港版國安法》通過後,所謂的中國網軍不再避諱進入國外網站,目的有三,一是扮演「維護中國形象」的宣傳者,做好「說好中國故事」的任務,二是反駁四面八方對中國的言論攻擊,猶如「網路戰狼」四處征戰,三是「監視」自家人在國外網路社群的發言及行徑,就像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衛兵」一樣進行「言論審查」。換言之,中國正利用數位科技來發展及鞏固「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途徑相當多包括社會信用體系、數位人民幣、天網系統等,表面上是要維護網路空間的運行,真正的目的便是要強化中共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展開數位統戰 台灣要審慎護國安

不僅如此,鄰近中國的台灣也深受其害,小粉紅不但潛伏在網路上進行言論攻防,更製作各式各樣的假訊息利用通訊軟體進行散播,再由在台代理人操作議題帶風向,可以說,中共的對台政策更多元、更全面融入數位戰略之中,「數位」結合「對台統戰」,不但付出的成本最低,產生的政治效應也比以往來得大,例如不久前台灣深陷疫情反撲的壓力,「疫苗之荒」便成了中共可以對台上下其手的破口,一手阻撓台灣向外取得疫苗,另一手形塑樂於助台的形象,再委由在台代理人帶動輿論,製造社會大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將台產疫苗抹黑成官商勾結,讓民眾產生對疫苗安全及有效性的疑慮,截至目前為止中國仍持續進行對台「數位統戰」,足讓台灣國安單位疲於奔命。

諷刺的是,「數位」本來應該是要提升民眾生活的便利性,但握在獨裁政權的手裡卻成了「政治性的工具」,說白了,在中共眼中,網路並非公共財,目的並非是要讓民眾獲得更多資訊,而是要便於國家機器對社會的控制;當然,人民可以利用數位科技來獲利,但就不能藉此議論政治或妄議中央,民眾上網是掌權者施予的方便門,可以有限開放使用但也隨時可能關上。「數位科技」是中共對內、對外的重要「武器」,國家可以用來監控人民的一舉一動,也是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重要戰場,以「網路駭客攻擊」向其他國家進行報復,甚至以「間諜軟體」(Spyware)來竊取個資及擷取訊息,並從中擴大可以滲透及攻擊的對象。對此,近日傳出台灣有上百名政要的通訊軟體被駭,面對不懷好意的中國,要謹慎因應各種數位攻擊的行徑,畢竟這不只是資料外洩問題,更危及台灣的國家安全,小心提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