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聽到偷懶兩個字,員工們覺得不安,雇主們覺得焦躁。不論從偶像劇、或是生活上多少曾見過主角們上班發呆、逛網拍、在廁所聊天等等劇情。說文解字偷懶,釋義為貪安逸、圖省事或有意逃避應做的事。而偷懶這個詞似乎反映了人們對於受雇於人的價值觀,好像就應該完全的付出、時刻正襟危坐,雇主也怕萬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能讓職員變得沒有「規矩」。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教人成為製造麻煩、凡事擺爛的人。而是對於那些容易自我鞭策、焦慮表現的人,給予不一樣的思考。然而為何我們需要偷懶呢?好像在工作中需要一點點自己的時間喘口氣、而不是一直維持警覺的狀態,擔心會不會被同事抱怨、被長官關切。許多研究已表明,長期的警覺狀態容易引發心血管、免疫功能等疾病,也容易降低工作壓力,就像是一直在奔跑的馬拉松,總要中途到休息站,喝口水、補充營養吧。

增加工作效率,給予工作間休息空檔

當被滿山滿谷的工作圍繞時,可以建立一個checklist,依照時間四象限法,把緊急、應該要做的擺在優先,建立先後次序。或者是重要但可快速完成的事情擺在前面以增加自我效能,並在緊急工作告一段落後,稍微的休息,看一下自己喜歡的IG貓咪、跟同事裝個水、聊個天。

進行時間分配,保留臨時狀況的處理時間

除了代辦事項外,每天早上預留一點構思的時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哪些是擔心的事情?今天有幾個小時可以完成代辦事項?每一項作業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有時可空下三十到一小時做為臨時狀況的應變時間。

適當的「偷懶」,是過不去哪一關?

是擔憂同事的閒言閒語?還是不確定自己的表現夠不夠好、應該要更努力?其實會這樣想的人,往往不是個會真正「偷懶」的人,在認知的概念中,可能存在著我需要很努力、我是被討厭的等等非理性信念,這時可利用「檢視證據」的方式,一一列出自己做好的地方,用事實客觀呈現工作具體表現。

但若你的工作是完全找不到時間喘息的,那可能要考慮安排在通勤、回到家後的某段時間。試著找到與工作和諧的節奏,有時候,當自己反覆被困在工作的表現、同事間相處與主管評價等等困擾時,反映的可能是生活產生了瓶頸,建議此時反思內在生命是否感到充實、工作是否有價值、甚至是存在等議題,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癥結。

作者:臧翊真/臺北市立松德院區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臧翊真臨床心理師   圖:臧翊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