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國內檢出首例黃喉貂狂犬病陽性案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將調整預防接種對象,在臨床處置指引中增列遭「黃喉貂」咬傷者,若出現抓傷或咬傷的暴露傷口,應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疫苗,降低發病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每年均接獲野生動物抓咬傷民眾的通報案件,今年截至目前有8件,其中3件檢驗為狂犬病陽性;去年全年有14起,其中5件檢出狂犬病陽性,分布範圍為南投縣3件,屏東縣、嘉義縣各1件。

疾管署說明,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腦脊髓炎,可能從已感染動物的抓咬傷進入人體,潛伏期約13個月。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若未及時就醫治療,患者將呼吸麻痺死亡,致死率近100%

疾管署提醒,如不慎遭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須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儘速就醫。醫師評估後如有感染狂犬病風險,應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以降低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