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今天在臉書撰文表示,有做事,就要講,不然會被誤會在裝死。認為應公開新冠病毒傳染的群聚分析,將媒體資源集中在防疫,且大型群聚應由中央介入處理,讓所有資訊公開透明。

潘建志醫師認為新加坡衛生部官網上的資料表示方式為不錯的做法,並貼出官網上群聚資料,說明3例以上的群聚(集群)都會公開。從最多個案排序到最少的。每個群聚中,以統計圖列出每日確診數目的變化,解隔離的有幾個,匡列中有多少人等等。群聚裏的指標個案,如最早的個案,或超級傳播者也會說明。統計圖如果超過28天沒有新個案,就宣告群聚結束不再追蹤。

潘建志說:「若統一由中央公告,可以減少紛爭,把媒體資源集中在防疫上」。而台北市因為沒有公佈足跡,被誤會沒有做疫調,連施景中醫師都因此更正道歉,以公佈群聚訊息代替公佈足跡可以減少誤會。這一個月以來,不斷有議員指出某些地方的群聚沒有得到重視,如北藝中心工地群聚,處理的情況可以用圖表公開。還有很多網友發現的群聚,因為沒有公開,會被認為又在私下蓋牌。北農群聚,確診個案戶籍分佈了好幾個縣市,又有北農該歸屬中央或地方的問題。

大型的群聚,如這次台北市五個市場1.3萬個工作人員,應該由中央地方一起合作介入處理。而不論是社區中的、家庭中的、職場中的、醫院中的、安養中心的、市場中的群聚都一視同仁公佈。新冠病毒,被認為是20%的個案主導了80%的傳播,抓出群聚中的隱型源頭很重要。潘建志醫師說明,群聚分析有助於以較小的社會成本來控制傳播。公開群聚,可以讓市民提高警覺,有相關群聚的風險,應該主動參加篩檢。中央把訊息公開,地方上的衛生官員感受壓力自然會認真處理。

疫調裏一定有不少散發性,找不到群聚人時地關聯的個案,應該要統一疫調登錄在資料庫的欄位,隨時比對,說不定10天後出現的新個案找到關聯。自動化分析數位資料,可以縮短發現群聚的時間。潘建志醫師指出,很明顯的群聚現象,醫護人員或疫調人員第一時間都會發現,但有些比較不明顯的,比方恩主公醫院隔好幾間病房的傳染,因為個案戶籍在高雄,就要靠中央法定傳染病資料庫比對來避免疏漏。屏東Delta群聚,同樣有秘魯祖孫戶籍在台中但卻跑去枋山居家隔離的問題。「中央發現群聚現象,要馬上通知地方,公開後可以避免大眾認為屏東太晚進行篩檢的疑慮」。

潘建志說:「有做事,就要講,不然會被誤會在裝死」。比如群聚資料庫,不涉及個資的部份可以設計出API讓地方政府或民間Open Source高手介接,以各種方式讓疫情公開透明並且受到重視。

潘建志建議,可以在網頁上每日公佈群聚個案增減,如環南市場,虎林街,中正區國宅...等的分析和追蹤訊息,加快處理速度避免病毒擴散,「我相信有助於安定民心,也能減少很多誤解和傳言」。「防疫是中央地方官民協同作戰,同島一命,真正的敵人是病毒。上上下下都能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戰百勝」。

 

 

 

 

潘建志醫師以新加坡衛生部官網上的群聚資料為例,說明3例以上的群聚都會公開。   圖:翻攝自潘建志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