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經濟貿易磋商議題最近又回到檯面上。華爾街日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計劃最早於6月10日與台灣經貿官員舉行雙邊會談,以重啟在川普執政期間被暫停的貿易和投資磋商。在近日台美諧和的雙邊友好氣氛中,美國主動提及要與台灣再續經貿談判前緣,對於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台灣,當然是一大利多。然而,8月28即將舉行的「萊豬公投」的提案,如果通過,會否使得台美經貿關係再次逆轉,這可是值得密切觀察的大事了。
國務卿布林肯在眾議院表示,美國會重啟對台貿易和投資談判,但沒有意願和台灣簽屬「全面貿易協定」。看來在中美關係仍然「合而互鬥」、「鬥而不破」的競合時代,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的恢復溝通,比鎖定必須是國家為簽約主體的自由貿易協定或是雙邊投資協定,顯然對於台灣經濟發展具務實性又不容易被中國政府阻撓。
台美自1994年柯林頓總統任內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後,迄今已召開10次台美TIFA會議,第1屆TIFA會議係於1995年召開,其後會議分別於1997、1998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舉行,卻在號稱對台灣最友好的川普總統任內暫停5年。TIFA被視為簽屬FTA或BTA前的前置作業,雖然TIFA不是台美經貿領域最好的方案,但是相比中美之間天文數字般的貿易額,以及雙方複雜交疊的雙邊關係,TIFA限於台美之間實質的貿易溝通,不談形式只談架構與議題的經貿會談,對於現階段的台美關係而言,是對台灣最有利與合適的決定。再說,TIFA架構下之台美貿易談判,除非該議題之結論需經國會立法執行,否則無需經國會授權,且不必受國務院有關外交考量之牽制,這對於處境尷尬的台灣來說最為有利。
台灣在暌違5年後,能夠在美國首肯下再次舉行雙邊經貿會議,除了蔡政府在去年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有關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於中美關係的變化,讓台灣牌成為美國的重要籌碼之一。不過不僅是扮演棋子的角色,美國也希望台灣能加強自身力量,成為美國的夥伴而非負擔。尤其台灣現在是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生產中心,這樣的台灣價值也讓美國決定重新展開與台灣的會談。
簽訂FTA或是BTA以及加入CPTPP一直是台灣近年來在TIFA會談中的要點,然而美國顯然對於我們提出的需求興趣不高,就像美國自己都沒有加入CPTPP,怎麼會積極幫助台灣加入呢?有關台灣經貿,美方仍明文關切台灣美豬美牛,未依國際標準及遵守雙邊協議開放問題,其次指名校園膳食禁止基改食品、著作權線上侵權、健保制度藥價、醫療器材上市許可及價格審查機制、外人投資條例修法等貿易障礙,諸多問題並未隨台美關係改善而消失。
尤其,開放了近一年的美豬議題在台灣民眾意識中顯然並未完全接受,根據最近的民意調查,仍然有6成以上的民眾是反對萊豬進口的。因此,8月28日舉行的萊豬公投就立即會成為民進黨頭疼的問題。這也會考驗美國是否會繼續進行台灣與美國之間貿易談判的關鍵。
面對萊豬公投,政府顯然要預作準備公投通過的衝擊;但是政府顯然正陷在疫情緊張以及缺乏疫苗紓解民怨的困境中,如果8月的公投又過關,對於台灣與美國的雙邊關係並訂是嚴重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