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澳大利亞主張追究武漢肺炎起源以來,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便急遽惡化,並遭到嚴厲的關稅制裁。然而,澳大利亞並未因此被打垮。《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稍早報導〈澳大利亞擺脫中國貿易紛爭,打開新市場:在北京祭出高關稅後,農夫與礦業在全球發現新客戶〉。

報導指出,在中國對澳大利亞開出第一槍過了12個月之後,澳洲的農業藉由在亞洲和拉丁美洲開拓新市場彌補了這些損失。  

澳洲西部農民菲爾斯(Mic Fels)指出,儘管未能從中國賺取溢價有點遺憾,「但澳大利亞大麥種植者仍然過得不錯,因為在徵收關稅和我們找到新市場的同時,全球市場回升了。」

分析家們認為,市場轉移正在削弱北京對付澳大利亞的能力,並給中國經濟帶來打擊。

雪梨智庫洛威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經濟學家拉賈(Roland Rajah)說:「受到制裁打擊的產業對中國的出口已經崩潰,但這種損失的貿易大部分似乎已經找到了其他市場。」

他估計,面對中國征收的關稅,輸往中國的出口額每年下降了約117億澳幣(合90億美元)。但是,根據貿易統計數據分析,這些商品向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價值增加了134億澳幣。

舉例而言,煤炭是中國主要打擊的標的。自2020年9月實行港口限制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年價值下降了65億澳幣,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卻增長了91億澳幣。

遭到中國打擊的澳大利亞龍蝦,則轉向韓國、美國和澳大利亞本國市場。

澳大利亞的紅酒雖然難以找到取代中國的市場,但研究者發現過去一年中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幫助生產者抵銷中國客戶原本會支付的保險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