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做人?」是已故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在1958年於「自由中國」雜誌發表的社論,一般認為是台灣早年重要的人權文獻。國家人權委員會今日在他的故居與基金會合作,推動「海光人權講堂」,希望為基金會的經營困境提供協助。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殷海光學術基金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今(8)日在台北市溫州街殷海光故居舉辦「做完成的人--海光人權講堂」啟動記者會。出席者還包括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吳鯤魯、台大歷史系教授陳弱水、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怡君、黃默教授及政治大學雷震中心主任薛化元等人。
殷海光曾在他的溫州街故居住了13年,1969年、50歲過世,他的妻子、女兒在這裡又住了幾年後才搬去美國。
殷海光1958年為了呼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0週年,在「自由中國」雜誌發表社論「你要不要做人?」,結尾表示,「我們究竟是否為完整的人,端視我們是否保有人權而定。凡願意做個人的,都應該為伸張自己的人權而奮鬥。」
吳鯤魯說,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提倡人權理念,也強力批判當時國民黨的威權政體,及俄共、中共的獨裁體制,戳破所謂戰時體制。他也參與當時雷震組建新黨「中國民主黨」事業,雖然功敗垂成,但他言行合一,不斷追求自由民主的典範,深深影響台灣、香港、中國及亞洲華語世界許多爭取民主人權者。很可惜在「自由中國」停刊,也無法繼續鍾愛的台大教職,也無法出國交流,抑鬱而終,在1969年9月16日、50歲因胃癌過世。
雷震、傅正、殷海光被認為是「自由中國」三傑。陳菊說,她與雷震是忘年之交,當年做了很多接觸,雖然在特務24小時監控下,他視若無人、抬頭挺胸,連頭都不回,永遠沒有忘記台灣需要忠誠的反對黨;傅正則在她出獄後,請她與周清玉一起吃飯。參與1986年建黨秘密小組。
陳菊說,只可惜殷海光是在1969年過世,她無緣與其接觸。對於他們三個人的基金會及研究中心,她說,顧忠華相當關心,在現階段要經營都面臨很多不同的壓力、困難。她也非常關心。如何讓這個基金會運作,及三位前輩的人格風骨影響台灣社會。因此,她認為監察院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與這三個基金會一起合作,推動人權、自由、民主的理想。
陳菊也在參觀殷海光故居後接受媒體訪問。她說,殷海光學術基金會、雷震基金會、傅正基金會,他們三人充滿理想,對台灣社會影響很大。但運作上其實是發生很多困難。
陳菊說,既然國家人權委員會以重視人權、推動人權教育、理念是工作重點。所以,應該選擇對台灣自由民主人權有貢獻的這些基金會,展開政府民間可以合作。所以,選擇殷海光基金會、雷震基金會、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一起合作,推動人權教育。
對於未來對中國或香港人權是否有相關活動,陳菊說,人權是普世價值,任何地方人權議題國家人權委員會會與全世界同步,對於違反人權事情同樣表達關心支持。
對於去年8月傳出主要捐款人收手,財團法人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鯤魯說,主要捐款人並不是收手,尤其陳宏正董事、洪三雄董事是長期以來基金會非常重要的支助者。所以人權推廣工作一直在他們的努力支助下進行。少部分的捐款,當時會跟以前大量捐款不一樣,跟當事人本身的事業交棒有關係。也非常感謝他們長期以來的支持。
吳鯤魯說,現在監察院能跟國家人權委員會、東吳大學張佛泉研究中心合作就是希望能把50年代以來就對自由民主人權奮鬥的許多前輩的事蹟,及殷海光自由思想理念推廣出去。
吳鯤魯也主動提到當年香港對台灣人權的影響說,殷海光在晚年一篇「人生的意義」演講,是被香港在80年代收錄為他們的中國文化教材。而殷海光很多思想文章最早也都是在香港出版的,後來才回到台灣。台灣一直要到民主化之後才有機會把殷海光的全集出版。所以香港早期對台灣自由思想發揮的影響力非常大。
吳鯤魯說,今天反過來,香港人權受到侵害,中國不對壓迫香港爭取民主活動,基金會希望殷海光的精神、理念依然能夠鼓舞香港年輕人持續追求自由民主生活。
這次「海光人權講堂」共規劃四大類型活動:「2020人權大事紀專題座談」、「人權議題推廣實務工作坊」、「論壇:國家級委員會的成形與未來」以及與海光人文書院合作的「海光書讀:人權專題」。
殷海光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鯤魯教授 圖:林朝億/攝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怡君 圖:林朝億/攝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 圖:林朝億/攝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右)與殷海光基金會執行長謝嘉心站在殷海光舊照前。 圖:林朝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