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截至26日晚間7時,全球確診人數超過1億1295萬,至少250萬人死亡,各國陸續傳出病毒變異,雖然疫苗的問世為疫情帶來希望,但仍然沒人能肯定疫情何時結束、會不會捲土重來、從何而來。對此,日本環境學家石弘之直接點名中國與非洲,預測兩國將是未來傳染病戰況最激烈的地區,且「人類與微生物的戰局尚未明朗」。
曾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顧問和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的石弘之在《傳染病的世界史》一書的終章,揭露往後可能與傳染病發生大戰的地區,直指中國可能是傳染病的巢穴。他指出,中國與非洲都有嚴重的公共衛生疑慮,尤其中國多次發生傳染病大流行,還波及全世界。過去三次的全球鼠疫大流行,還有不斷打擊世界的新型流感,在近年來的基因分析技術之下,都認為可能來自中國。
石弘之分析,中國人口超過13億4000萬,人口移動規模在最近十年內增加十倍,打下散播傳染病的基礎,加上防疫體系落後,大氣與水質受到長期汙染,傷害人類呼吸道,讓病原體更容易入侵人體。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流行病學家和高級政策研究員黃布依(Jennifer Huang Bouey)去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實驗室,有相當數量的流行病源自中國或經過中國,包括20世紀兩次毀滅性的流感大流行,也就是1957年的亞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都起源於中國,在全球造成約300萬人死亡。
1998年香港爆發禽流感,導致至少18人死亡,調查認為病毒很可能源自中國南部飼養的家禽;2003年SARS造成774人死亡,最終病毒起源追溯至中國南方食品市場中販售的果子狸;2018年的非洲豬瘟導致中國近半數豬隻死亡,雖然病毒不是源自中國,但中國落後的防疫政策與管理不當,加速了疫情的散播,甚至傳播至亞洲其他國家。
許多流行病學家都認為,中國龐大的人口數,以及城市和農村居民的來往緊密程度,是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爆發的主因。而非洲也有類似的情形。
石弘之也在書中指出,非洲依然有許多新傳染病肆虐,包括由蚊蟲傳播的裂谷熱、瘧疾、拉薩熱,以及源於1976年,近期再度席捲非洲的伊波拉病毒等。由於城市人口的增加大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非洲貧民窟的人口每十五年就會翻倍,西亞則是二十六年翻倍,這些地方就如同大型培養皿,成為微生物寄生的地方。
石弘之表示,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已經出現了大約40種新興傳染病。這些病毒通常來自於豬、牛、老鼠、蝙蝠、野鳥等家畜或野生動物,但有很多病毒的自然宿主至今不明。病毒經過不斷的突變,開始有些病毒能夠從宿主傳染到其他種族身上,而且順利存活下來。
他也警告,隨著全球人口增加與高齡化,傳染病將更具威脅性,致命的細菌或病毒隨時可能出現,人類需犧牲同胞,獲得免疫力,有時候耗費巨資研發新藥抵抗,微生物也見招拆招,不斷出新招,人類與微生物的戰局尚未明朗,你追我跑的戲碼想必還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