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局轉變之際,台美關係沒有因而停擺,川普政府即將下台,就在參眾兩院確認拜登當選之後,現任國務卿龐佩奧對外預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在本周訪問台灣,除了會晉見蔡英文總統,並與外交部長吳釗燮會晤之外,也將安排一場以「台灣和國際組織」為題的演講,這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與此同時,龐佩奧又出手挺台,宣布美國政府取消與台灣交流的自我設限,未來美國官方不再以「顧慮中國」為前提來限制台美之間的官方互動。顯然,未來台美之間的合作將不再受制於國際政治因素,美國對台政策將更有彈性,這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將更具意義。
美國支持台灣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有其戰略的延續性,試著回顧過去,台美之間從單一的《台灣關係法》到雷根政府的「六項保證」,近四年更有快速加溫的現象,陸續制定包括《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台北法案》及《台灣保證法案》等,這都是美國重視台灣的具體表現。雖然,美方取消與台交流的自我設限是類似行政命令的性質,但這顯示美國政府必須調整更可操作性的對台政策。就在解禁後,台美官方隨即搶先互動,美國國務院助卿庫柏與我駐美代表蕭美琴進行第二次兩人的會晤,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也和我駐荷蘭代表陳欣新會面。
不過,台美關係不受國內政局改變而影響,最不開心的必然是中國,針對美方取消對台的限制,以及駐聯合國大使訪台的安排,中國外交部極力表示反對與批評,認為這是「最後的瘋狂」;不過,中國的反應其實也是見怪不怪,畢竟美中關係難以為繼的形勢下,中國最不樂見台美走向實質的外交關係,這一來無法對內交代,且更凸顯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失敗,再多外交戰狼式的口水戰都無法阻撓美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心意已決。此外,中國雖然可能寄希望於拜登政府上台後能有所轉圜,但是從候任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對香港情勢的批判,顯然拜登政府不會裝聾作啞。
當然,拜登政府上台後不必然「川規拜隨」照單全收,縱然美國國內認知中國競爭所帶來的威脅壓力已是超越朝野黨派,甚至國會對於防止中國侵害美國利益的看法也有共識;但是,拜登的抗中作法將不會依循川普時代「單邊主義的雙邊合作」模式,轉而改採「多邊主義的國際建制」途徑來一致中國的影響力。雖然拜登勢必調整美國對外的政策主軸,回到「國際組織」來彰顯美國國家利益,以「全球優先」來取代「美國優先」的戰略思維,這會和川普時期有相當大的差異性,但不等於川普所留下的「外交遺產」失去價值,反而會是未來拜登對外戰術的底線思維。
依此來看,美中關係並不會因為拜登的中國路線而有所改變,反而雙邊關係只要不要變得更壞就已是萬幸,尤其在科技戰的國安考量之下,競爭大於合作的格局根本不會改變。持平而論,拜登上台後首要之務並不是大幅度的改變對外政策,因為防疫、經濟等內政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外政事務在沒有臨時性的重大轉變時,「維持現狀」才符合拜登的政治利益,盡可能防止蠟燭多頭燒的情境出現。對台灣而言,這個「現狀」便是「台美密切往來與合作」,深化具體的合作議題,去年11月中下旬台美簽屬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備忘錄》便是值得加以運作的面向。
換句話說,台灣此時此刻應當保持一定程度的冷靜,在慶幸台美關係逐漸升溫之餘,「政治低調」是維運雙邊關係最好的做法,尤其對於拜登政府來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也難免有「顧此失彼」的壓力,台灣應該彰顯台美關係是符合美國政府的國家利益,同時持續做好與美國國會溝通的工作,以及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繫與互動,包括防疫、經濟、投資、科技等議題的合作。中長期來看,台灣應當做好與美國簽屬「雙邊貿易協定」(BTA)的準備,因此,對美關係在民主和安全的基礎上,全面拓展經濟、文化的溝通渠道,畢竟這都不是天上掉來的禮物,謹慎與務實才是可長可久的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