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衷心的願望,為子女投入大量教育資源,無怨無悔。根據匯豐銀行2017年針對全球15個國家地區進行教育支出(小學到大學的平均花費)調查,臺灣父母支應子女教育費用平均總支出約為5萬6,424美元,約新臺幣170萬元。中國大陸人民隨著國民所得增加,據官方統計,子女教育經費投資是家庭平均支出第一名,高於購房支出。

不管教育機關如何修改制度希望減輕學生壓力,東方的教育模式依舊促使兩岸補教業大行其道,從幼童時期到大學,幾乎每個人可能上過非正規教育課程,英數理化一定補習班,音樂、美術、舞蹈、棋藝等才藝班,也是隨處可見。補教名師門庭若市,學子爭相拜於門下,兩岸課輔市場商機與日俱增,成為另類的教育產業。

臺灣補教業產值1,500億元未受少子化影響

教育部在3年前曾經針對國中教育支出進行調查,報告指出參與校外學習者,平均每人支出金額為5萬1,824元,其中每人平均補習支出金額為4萬5,980元,造就全臺國小至高中補教產業每年約1,500億元的產值。

臺北車站商圈有一條學生最常去的街道,就是素有「補習街」之稱的南陽街,這裡可說是臺灣補習文化的縮影。臺灣於1953年開始舉行大學聯招,當時只有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學院、臺灣農學院及臺灣工學院除4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是寥寥無幾,錄取率極低。莘莘學子為了考上大學,多數只能參加課外補習,當時優秀師資幾乎都集中在臺北,許多中南部重考生背井離鄉到臺北車站附近租屋,南陽街逐步形成補習街,抬頭即見的補習班招牌蔚為壯觀。進入21世紀,考大學已非難事,但補習風氣並未消散,只是隨著時代變化,開始以各國外語、國高中數學、公務人員考試等為補習教育主流。

臺灣新生兒出生數雖從2000年的30萬人降至2019年約18萬人,據大考中心最新統計,109學年大學學測報考人數僅13萬3千多人。但少子化趨勢並未影響臺灣1萬1千多家的文理補習班,反而帶動補習班的產業升級。晚婚晚育讓具有經濟能力的父母更願意為子女投注更多的教育經費,加上教育改革朝多元適性化發展,補教產業開始趨於精緻化、科技化與集團化。

補教業朝集團化、科技化發展

以臺灣補教龍頭集團亞洲教育平臺為例,在2019年11月下旬登錄興櫃,透過線上平臺科技整合全國各區域線下的補習班,目前已有19個補教體系,64家營運據點,集團內所有補習班都能透過亞洲雲端學院所收錄的27萬題庫進行學習診斷,有5億筆的答題資料數據分析讓學生精準學習,是臺灣市佔率最高的補教集團。

此外,補教集團三貝德、卓越、大地-KY、智基及華韡也都陸續掛牌或借殼進入資本市場,其中共同的特色,就是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推出數位教學。例如數位相機起家的智基科技,近幾年陸續引進著名補習班「志光」的資金,讓志光借殼掛牌,轉型成為第一家補教業的上櫃公司,全臺共有63個實體門市「志光數位學院」。

目前臺灣數位教學的佔比大約是10%,南韓較早發展數位教學且補習文化更勝臺灣,其數位學習佔比為30%,因此臺灣還有不小的成長空間。以前有場地、時間的限制,補習班會像南陽街一樣群聚且有區域性,但雲端教學打破限制,補教業的網路數位化,應會逐漸成為未來課輔市場的主流趨勢之一。

中國大陸有1.37億學生課外補習

中國大陸的教育機制對課業成績十分看重,每年隨著求學階段臨近升學考試,學生的課外輔導參與程度也逐級提高,課輔市場日益蓬勃。今年(2020)年中國大陸高考報名人數多達1,071萬,高於2019年1,031萬,近10年來連續兩年考生突破千萬人大關,激烈的競爭讓學生對補習趨之若鶩。早在2016年中國教育學會曾做過《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指出大陸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8千億人民幣,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以14歲的北京某國三學生的行程為例,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個週末和寒暑假都安排了課外班,有線下班課、線上班課、線下一對三、線下一對一、線上一對一等。

據廈門某補教機構表示,他們提供1對1的服務,也有1對3的課程,主要補習的科目是理化、數學和英文,一節課為2小時,收費平均約人民幣600元,折合約新臺幣2,500元,所費不貲。課輔市場火爆也進一步吸引許多年輕人投身教育產業,但中國大陸官方規定,線下、在線教育機構的中小學培訓教師,都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近兩年來,每年舉行2次的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都在百萬以上。

用名師搶市場 高思模式異軍突起

無論是體制內教育或體制外的課輔市場,優秀師資都是稀有的資源。對補教機構而言,為了搶奪課輔市場大餅,更需要爭取優秀的老師和推廣工具,懂得創新的補教機構,學生不招自來,稱霸一方絕對不是問題。

近幾年在大陸竄起的北京「高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高思的策略核心是掌握優質師資,善用新工具推廣,從100個老師選出一個最優秀的,再透過網路讓更多學生有如面受親炙。這種運作讓優質教育可以複製,學生也能高度參與。高思創辦團隊多為北大、清華等校畢業的菁英,拿過世界、中國奧林匹亞數學、物理、科學等大型賽事的獎項。創辦前3年就在教育界引發風潮,學生搶進報名,震驚傳統補教業,僅用9年的時間就設立32個教學區、20個VIP學習中心,遍布北京各個城區,光是北京黃庄就有1萬名學生,創辦人須佶成自豪地說:「全北京最優秀的100個學生,七、八成在高思學習。」與高思合作的補習班已有約4千家使用高思的教材、師資培訓服務,並用高思的線上課程上課,當地業者再搭配一位課堂內的助教老師協助學生學習。同期在學學員超過1百萬人。更誇張的是,全大陸近3千個縣城中,已有近半數設立高思服務據點。

從上述兩岸課輔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網路數位教學和實體補習班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優缺點互補。短期內降低補教集團的整體行銷廣告成本。長期而言,數位教材的研發將可進一步虛實整合共享資訊而降低成本,獲得綜效,且學生可獲取虛實雙方面的資源,避免因虛實雙方的競爭而流失客戶,讓集團內各企業的客源獲得進一步的穩定。

補教業新模式「虛實整合」

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數位教育產品不斷的更新調整。例如近年興起數位實境科技, 包含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或混合實境(MR)等已經開始應用在補教領域,表現力更強,互動參與式的教育模組可讓使用者更能身歷其境。目前臺灣已有廠商開發出數百套虛擬實境的中學實驗教材模組,讓學生在數位學習的環境中也能模擬實驗,且積極向國外推廣中。

尤其受新冠疫情影響,兩岸都勢將更加快速推動「虛實整合」的補教模式。以臺灣大型補教集團卓越為例,疫情還沒爆發之前,每間教室同時上課的人數約有200人,臺下坐滿要升學考試的學生,然因應疫情只能採取梅花座策略,教室可容納的人數直接砍半,得另開教室同時轉播。該集團董事長陳明俊表示,儘管線下教學有無可取代性,但疫情過後「實虛整合」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補教業除了在第一線提供教學,還得同步數位化,才不會被浪潮淘汰。

(本文獲財團法人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