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友人聊天,這位朋友在同一家公司從事研發的工作已經兩、三年,近期卻突然想要轉換跑道,問他接下來想要往什麼方向發展,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回應:「能夠趕快離開就好!」

看著朋友這麼急迫地要離開現職,原本預期會聽到可怕的職場鬼故事,沒想到對方表示,工作單位其實福利、待遇都不錯,而且辦公室裡面的人也都還算好相處,但已經好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是那麼適合這份工作,因此每當走進公司,就會感受到很強烈的「不想要待著」的感覺。

進一步和友人澄清那個「不適合」的感覺,朋友提到:他一直認為「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但這段時間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卻始終沒有辦法在被交付的任務上有所突破,因此常常有「被看不起」、「在浪費公司資源」的感覺,雖然其他同事都跟他說這種事很常見,這位友人還是覺得「一定是我沒能力,所以才沒辦法把事情做好」,也因此開始思考要離開。

從負面感受中,去覺察內在渴望匱乏的投射

帶著朋友停留在「我沒能力,所以才沒辦法把事情做好」這個無力的感受上,一起做了幾個深呼吸,朋友想起了自己從小開始,就拚命把事情都做到最好來得到大人(父母、老師)肯定的歷程,但出社會後,好像不再有機會讓他人稱讚自己,因此有很大的失落感。

其實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許多人帶著「被肯定」的內在渴望長大,透過被他人讚賞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旦環境停止供應這些正向肯定,當中有部份的人就開始不斷花費更大的力氣尋求認可(例如:有人開始追求社群網站上的按讚數,有人則透過討好他人、滿足他人期待來交換讚許),當受挫帶來的恐懼感太大時,就可能選擇逃離。

最終,我和這位友人一起探索了他這個「一定是我沒能力,所以才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的想法,似乎來自於「尋求肯定」的內在渴望匱乏,也核對了現實狀態下,其實他的工作表現和能力和其他同事沒有明顯落差,他是否仍要選擇離職不清楚,但至少在歷程中看到了:無論要往什麼方向走,「自我了解與肯定」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