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前一陣子,有一位朋友(以下稱A)跟我提到自己在辦公室遇到的困擾:A原本和他們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關係很親密,但因為一次工作上的疏失導致自己負責的業務需要其他人一同分攤,自此辦公室裡有一位跟他特別要好的同事(以下稱B)就不再搭理他,A曾不只一次希望能坐下來跟B好好地談一下,但B完全不搭理地就掉頭走人。

從那時開始,A每當在辦公室見到B時都會覺得心裡很鬱悶,甚至上班中、下班後都會時不時地想起B當時離開的身影……

緩一緩,先把自己看世界的眼鏡拿下來檢視一番

先和A澄清了一些細節,發現辦公室不是只有B對此事有不滿,但A似乎只對B的反應感到受傷,於是帶著A靜下來好好地感受那個「鬱悶」想要傳達的信息,A回憶起當初認識B的時刻,想到了自己看待B其實遠超出了同事甚至朋友的關係,而是將之視為自己家人的一份子,也因此不太能接受「被家人否定」的狀態。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的感受很「當下」,但其實早在我們知覺(看到/聽到別人的反應)並做出詮釋(解讀別人行為的原由、意圖)時,早已混雜了我們從原生家庭等早期經驗中所累積的觀點,猶如戴著一個特製的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發生的新鮮事,映入眼裡的新事物都不斷在跟記憶中的舊歷史發生共振。所以一個「同事/朋友間的不愉快」,也有可能會觸發「不被家人認可」的深層恐懼或悲傷。

覺察,永遠是促成改變的開端。練習在感受出現時,不要那麼反應式(習慣性)地去做出以往在同樣情緒中會有的行徑(如:不停地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促成和解、找人哭訴或抱怨等等),試著停下來靜觀自己的感受,讓自己去聆聽這個感受背後的真正連結到的源頭。光是覺察這個動作,其實常常就能讓自己在事件當下激起的感受平復了大半。

「我們要努力,只要有心事情一定可以被解決」?

「不對啊-不管是同事/朋友或是家人的不認可,如果不去解決,這件事就永遠不會結束,心就會一直懸在那裡,怎麼會好轉?」,有人會出現這樣的疑惑。

事實上,「和他人和解」這條路不總是暢通無阻的,我們當然有權利可以持續試著和他人溝通、要求對方的原諒,但同時我們也該承擔並接受「別人也擁有拒絕和解的權利」,不總是會滿足自己的期待。

無法滿足期待當然不好受,這讓我想起了前一段時間同事帶了一個正念的活動,把一瓶水裡面放了一把泥土,搖晃後整瓶水陷入混濁,就如同我們不好的情緒一樣,我們往往會希望做些什麼讓事情好轉,沒想到不管怎麼搖都沒辦法讓水變得清澈一些,反而激起更多波瀾。

但是,當我們接受瓶子裡就是有水又有泥,把水瓶放在一邊靜置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慢慢地水和土分成了兩層,水的那一層又恢復了原有的透明。這不是要大家不要試著解決衝突,而是當努力過後仍然無法滿足期待,我們都該接受人生就是有其限制-期待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應該要為你達成的。

或許,走到了最後,要追求的並不是同事/朋友,甚或家人的認可,而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這樣可能留下了一些不完美,但就如同那句有名的法文名句-C’est la vie!(人生就是如此),跟自己和解後的我們仍是心思透亮的。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