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世界各國主要死因,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蕭浩明教授團隊,成功運用動態影像分析、影像分解重組、特徵擷取量化、AI演算模型等不同領域技術,成功開發全球首創「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團隊表示,受測者僅需拍30秒影片上傳,3-5分鐘即可獲得心律、頸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等資訊。

腦中風是全世界造成死亡或殘疾的主因之一,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健保花費於腦中風治療相關支出為台幣146億元,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估2023年全球腦中風相關支出高達367億美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年約有1,770萬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喪生,約占全球死亡總人數31%。

蕭浩明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創「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可快速準確評估腦中風與頸動脈狹窄之風險。頸動脈狹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簡稱CAS)是腦中風先期指標之一,其狹窄程度會造成血流動力學(Hemodynamics)改變,進而反映於體表脈動。研究團隊利用專利動態影像分析,突顯人眼所無法辨視之細微體表脈動,並擷取脈動特徵差異進行量化處理,歸納與疾病間之關係。

受測者僅需使用一般相機拍攝頸部影片30秒,系統便會自動將影片上傳至雲端以進行計算分析,整套流程僅需3~5分鐘,受測者可立即收到風險評估報告,包括頸動脈狹窄與心律不整等資訊。此技術可提供一般民眾居家檢測,及早發現腦中風可能,以安排進一步診斷與治療,實現「個人化行動醫院」。

目前腦中風診斷的黃金標準之一為頸動脈超音波,然而頸動脈超音波屬於非侵入式,但均為較大型昂貴之設備,且需要專業醫事人員之操作與判讀。研究團隊已與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長期合作5年,並累積超過500筆臨床案例,與醫院頸動脈超音波檢測結果比對,此技術準確率可達九成。

此項技術預計於明年或後年完成TFDA認證,未來也將擴展至更多疾病應用,包括心律不整、洗腎病人動靜脈廔管阻塞、巴金森氏症、周邊血管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