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核三延役公投投票已於本月23日結束,31件罷免案全遭國民黨完殺;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達法定門檻,遭宣告不成立,不過同意票卻有434萬1432票,占比高達七成五。而這罷免和公投結果對執政黨來說是重創。父親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知名牧師鄭兒玉的田台仁(躲避黑名單的化名),曾是海外前台獨聯盟和台灣革命黨的重要成員,針對賴清德就任一年來政策未滲透人心,他提出可以讓選票翻轉的「四大社會工程」,呼籲執政黨應該積極透過各種方式突破同溫層,與異溫層交流,才能讓本土政權應對接下來的2026和2028選舉。

在國家文化記憶庫裡,田台仁的著作有〈被壓迫者的啟蒙--革命的第一步〉、〈集體抗議面面觀〉兩份文稿,2005年他和台獨前輩黃華合著有〈三角拔河〉一書。因為有關台灣爭取國家主權的著作,差不多蓋括兩種型態:歷史的血淚描述,及台灣建國的正當性。但很少看到從客觀角度切入來批判台灣本身內部的政治運動與文化問題,並分析台灣與周遭國際政治因素的關係。這本書藉由淺顯輕鬆的小說形式,將上述複雜錯亂的多方糾葛娓娓道來,讓困擾於本土—外來、統—獨爭議的台灣子民,掙脫朝野對立的無謂喧囂;也讓刻意冷漠的年輕世代,了解所生所處的真正意涵。

現正最夯:盧秀燕宣布不選黨主席!沈政男開吹:她政治嗅覺敏銳

田台仁在其臉書表示,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喊出「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贏得掌聲,卻未能撼動選民的投票慣性。726罷免大敗、823再敗與核三公投,都清楚揭示:口號無法改變選票結構,政策也未能滲透人心。

他指出,藍白鐵票區如政治封印地圖,花東、桃竹苗、中彰投、北部多年未動。即使加薪、改革、外交布局齊發,仍難撼動根深蒂固的選票習慣。陳水扁在台北政績斐然,仍遭藍票反撲,韓國瑜在高雄市所掀起的狂風現象,都是前車之鑑。

田台仁認為,台灣不缺理想,缺的是讓理想落地的能力。執政者若無法勾畫出一條具體落實的軌跡,仍沉溺於標語與歷史敘事,終將錯失轉型契機。治理不只是理念,更是滲透,發酵與轉化。

他表示,年輕世代早已不信政黨、不信媒體、不信你爸的政治遺囑。他們信的是 meme、街頭行動、社群共鳴。他們不是在等政策,而是在等一場值得參與的劇情。而執政者還在用上個世代的劇本:政績、口號、政策宣導。拜託,這些東西在IG上連三秒都撐不過。「真正的主戰場,是如何讓藍白鐵票區出現裂縫。不是靠說服,是靠滲透;不是靠理性,是靠生活;不是靠政黨,是靠人群。

田台仁還提出選票翻轉的四大社會工程,呼籲執政黨可藉此翻轉當前頹勢。首先,可針對藍營社群滲透,包括對建立地方轉化者名單,提供話術與資源,讓影響力人物在社群中自然傳遞綠營理念。設立排行榜,讓他們成為地方政治的再造者;其次是情感式選票工程,包括推出「地方故事計畫」,拍攝真實人物的政治轉變歷程。設置「人生故事牆」,製作《阿伯的政治告白》等系列,打破代際與情感隔閡。

第三是宮廟政治學,包括與宮廟合作舉辦社區活動,制度化「信仰與民主」講座,推動「廟口青年計畫」,讓信仰場域成為政治參與的新入口;最後是選票地圖再造,包括建立選票熱區地圖,設立選票實驗室,結合AI與GIS預測鬆動區域,提前部署,快速迭代。

田台仁也給執政團隊棒喝建言,包括總統府不能只做國際發言人,還要做地方滲透者。「和平四大支柱」很好,但選民聽不懂,總統府需要的是「選票四大裂縫」,從人心、社群、信仰、情感下手。

行政院別再用工程進度表安慰自己,應該要的是「社群進度表」,每一項政策都要有地方轉化者、社群擴散者、情感共鳴者。政策不是文件,是故事,是行動,是生活;黨中央別再只打空戰,要打地戰、打廟戰、打奶茶店戰,黨需要的是一支「選票駭客部隊」,懂社群、懂情感、懂地方語言,能在藍白地盤裡種下綠色感染傳播。

他表示,台灣不缺理想,缺的是讓理想落地的黑客精神。選票不是信仰,是可以破解的程式碼。只要你敢改寫劇本,年輕人就會加入你一起演出。否則,你只是在重播上一季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