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嬰兒一出生除有生理需求外,其實也有心理需求,而在不同時期心理需求不同,其中常見的心理需求是依附關係的建立,指的是嬰幼兒誕生後,企圖尋找與一個人建立親密的身體連結,通常這個親密的人會是母親或父親。

在相互相依的關係建立後,親子關係成為父母親生活的重心。孩子首先正式離開家庭的時刻是上學,孩子的生活重心會慢慢地轉移到學校生活,開始發展自己的社交圈,在國小階段,多數父母親會殷切期盼孩子在學校能夠有好人緣,回家後會主動與家長分享日常生活瑣事,仍然覺得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二次孩子脫離家庭的時間--青春期,此時期常會聽到家長反應「親子關係不再這麼親密了孩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常頂嘴回到家就躲在房間裡滑手機」等等,這是一個生理邁向成熟發展、心理從依賴轉變成獨立的階段,逐漸與家人間劃出界線,自我意識及獨立性增強。

從家長的角度而言,則會認為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孩子不再順從了,但把孩子貼上「叛逆期」的標籤,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因為這是自然發展的歷程,反觀通常是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即將「轉大人」,內心常存有許多想法,包括:「擔憂孩子的情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發生意想不到的結果該如何是好」、「我完全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等等,這些想法背後可能意味著家長無法處理自己焦慮的情緒,反而容易和孩子有衝突。此階段,家長與孩子心裡都會覺得不舒服,畢竟沒有人喜歡緊張的親子相處模式,或許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嘗試:

1.覺察情緒

2.調節情緒

3.給予彼此空間,適時保持距離

4.勿過度干涉孩子生活

5.陪伴在孩子身邊,有需要時適時提供協助

此階段的家長及孩子都需要調適,也是種學習的過程,相信重新調整生活步調,便能夠找到舒適的親子互動關係。最後,唯有家長自己本身情緒安穩,才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合適的支持,成為孩子最有力的靠山。

作者:張翔雲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張翔雲臨床心理師   圖:張翔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