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茹是剛入行的職場新鮮人,在工作崗位上,帶著負責任的態度,竭力執行份內工作,期盼自己能達到公司要求且自我期許的工作績效。然而,小茹即使已經進公司三個月了,每天面對工作,卻常感到戰戰兢兢,擔心自己做不好,自認能力不足以達到主管的期待,工作文案不斷來回修改,發現就算再怎麼負責,卻尚未能觸及工作目標的一半,更別說是工作績效了。於是,小茹越做越感灰心喪志。

缺乏自信是工作的絆腳石

若陷於欠缺自信心,容易抱持著對自己執行工作的過程感到焦慮,再怎麼投注心力、時間都不滿意,進而影響工作效能,對於目標、達成績效,更是難以望其項背;屢屢達不成應得的績效,甚至更上層樓,如此的經驗往往驗證自覺不足的心態,繼續惡性循環,阻礙朝向達到工作績效的道路。

掌握自信是一大助力

在工作中掌握自信,往往有助於以積極、有把握的態度處理工作。充滿信心的人,多會表現出全力以赴的衝勁,化焦慮為力量,相信自己能辦得到,即擁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會促進自己對工作能力的肯定,增進工作效率,甚至提升工作績效,達成目標。提出自我效能之概念的加拿大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列舉了四大項自我效能感的要素:

1.達成體驗:工作中,累積大大小小的成功經驗,獲取成就感,能更加增進自己的信心,帶著幹勁及動機面對各式挑戰。

2.替代體驗:藉由聽聞他人的相關成功,或許能增加些許自我效能,告訴自己也能如他人那般做得到。

3.語言說服:試著反覆告訴自己能夠達成特定的工作任務,當逐步朝成功完成任務,更能自我驗證自己起初說服自己的話語。

4.生理與情緒線索:是否有種經驗即是,預期自己將會失敗或是面對更高的要求時,生理上表現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臉紅等反應,若持續這些反應,可能強化與失敗之間的連結。也許,讓自己調整生理反應,打破連結,減少對失敗的預期,進一步長出自我效能感。

相信我們都期盼在屬於自己的職場上,能有足夠的效率,幫助自己提升工作績效,達成每次訂定的目標。在此之前,可試著多練習透過上述四大要素,給予自己自我效能,鞏固對自己的信心,如此朝目標邁進吧! 

作者:張瑜芳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