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於2002年喊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至今日2020年已過去超過一半,是否能夠順利達成目標?對此,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賀鏗表示,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建議當局應延後實現小康社會的時間。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儘管中國政府明確表態可以順利達成目標,但在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曾擔任過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的賀鏗可不這麼認為。《路透社》今(25)天報導,賀鏗表示,由於受到新冠肺炎及中美關係緊張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要實現有品質的小康社會目標,顯然不容易,建議官方應推遲實現的時間。

賀鏗指出,當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由來,是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後來十六大(2002年)時又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任務,同時規定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任務。其中最被大家重視的指標是實現按可比價計算的GDP,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兩翻。

賀鏗表示,雖然翻兩翻的目標應可實現,但其他目標是否能達成仍未定數,最近發生太多事件如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香港國安法,這些都會影響到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的標準。

賀鏗強調,全面小康社會應以中產階層為主體,但中國的中產階層還未形成,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以家庭收入超過3萬元的最低標準而言,中國只有3億人達標,未達中產階層收入標準者還約有11億人。此外,中國對外還有台灣、香港問題,以及釣魚台、南海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如果國家周邊不安定,則也難以達到「稍安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