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高雄市長補選敗得難堪,讓柯文哲的聲望再次探底。對比2014年如巨浪竄起的白色力量,此次選舉結果再次驗證了台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理性與無情。

當年柯文哲以跨越藍綠的訴求,得到台北市超過八十五萬選民的支持,但是還不到六年的時間,那個曾經被大家寄予高度期待的政治素人,幾乎已經把自己所有的政治資本揮霍殆盡。在這兩、三年的各項縣市長滿意度調查中,柯市長都是名列末段班。然而僅僅一河之隔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卻可以在國民黨政黨聲勢不斷探底的情況下,得到超越黨派的民意支持,滿意度一支獨秀。此刻的柯文哲實在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事情何以發展至此?

侯友宜之所以能夠享有如此高的聲望,正是因為他能夠認清自己當下職務的本分,不做非分之想(或至少沒有顯露出來),並且能夠放下選舉恩怨和政黨對立,以市民利益為本,與民進黨執政的中央政府在市政的層面進行合作。其實,五年多前的柯文哲,曾經擁有更好的機會成為今日的侯友宜,因為他本來就有民進黨相挺的先天優勢,又得天獨厚囊括中間白色選民的支持,如果他能夠實事求是,以台北市政為重,不要一天到晚吃著碗內,望著碗外,做著總統大夢,更不要充滿政治算計,成天像個網路酸民般耍嘴皮,怎麼會把自己搞成今天這樣,彷彿是華容道上倉皇敗走的曹孟德呢?

第一次參選市長時的柯文哲喜歡講:「政治不難,找回初心而已。」而現在,恐怕正是柯市長應該好好回想自己初心的時候了。雖然柯文哲當年參選市長是因為遭到彈劾的一個意外,但是數十萬市民兩度相挺的情義,難道不值得柯市長想想如何湧泉相報嗎?台北市是全國首善之區,資源豐沛,市民不應該得到一個滿意度吊車尾的市長。所以,柯文哲實在應該忘掉總統選舉,忘掉政黨恩怨,忘掉一切與台北市政無關的事務,才可能為在懸崖中墜落的自己,拉住一條止墜求生的繩索。

不過,要做到這樣的境界,絕不是柯市長再發明兩句柯語錄就可以做到的。柯文哲必須痛下決心,臥薪嘗膽,嚴肅思考以下幾項作為,並且要能說到做到:

第一,正式宣布不會參選2024總統大選,並將在剩餘的兩年多內,專注於台北市政,全心為台北的進步與市民的福祉而努力。

第二,辭掉台灣民眾黨黨主席職務,宣布不再參與任何政治性的活動,並請民眾黨另覓賢達,帶領民眾黨走出台灣政黨的第三條路。同時,放下成見與身段,與中央政府及其他政黨的互動,一切將以市民利益為前提。

第三,全面檢討台北市各項重大政策與施政,去蕪存菁,找到核心價值與施政方向,務實擬定未來兩年多任期內可以達成的目標,並公開向市民報告,爭取市民認同。

第四,思考市府小內閣人事改組之必要,不要再把市府職務當作酬庸或培養班底的工具。唯有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建立有效能的市政行動團隊,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命必達,完成市民期待的任務。

第五, 不要再想著用「兩岸一家親」來討好對岸了。兩岸事務本就是中央的職權,作為地方首長,沒有必要對兩岸角色存有幻想,更不要成為共產黨用來分化台灣的棋子。更何況,在中國對台極盡打壓與威嚇的形勢下,台灣的民意早已被推向抗中與舔中的兩極板塊,沒有和中路線的空間了。這次高雄市長選舉就證明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路線和價值,只想靠著親中的語言、收編藍營政客,以及砲打民進黨來討好藍色選民,企圖切割分食搖搖欲墜的國民黨,並不會成功。因為到了選舉投票的時候,不管國民黨的候選人多麼草包,藍色選票還是會歸隊的,即使要用海水沖馬桶。

不過,就算柯文哲真的做到如此斷捨離,切割政治、專注市政,也並不等於可以挽救或延續他的政治生命。但至少在兩年多之後,當柯市長離開市府大樓的那一刻,在市民的心中或許還能留下一個比較漂亮的身影。屆時柯市長自己捫心自省,也可以不枉生命中的這一趟政治之旅。不過又或許,置之死地之後,反而可以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