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本週二(28日)公布一項調查,指出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環境下,美國產品與品牌已成為中國消費者偏好程度下降最多的國家。

根據7月17日至24日的線上問卷調查,18000名受訪者中,有63.7%的受訪者選擇美國是產品與品牌愛好程度下降的國家。受訪者也表示,他們對來自印度、澳洲、日本與英國的商品和品牌的興趣都下降了,其中,印度佔了30.3%,澳洲佔28.4%,日本佔了25%,英國則佔了23.7%。

廣州的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偏好程度與地方政治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他稱這項調查符合分析結果,表示中國消費者傾向於拒絕美國品牌,也有可能是抵制美國商品。

中國社科院經濟專家高凌雲表示,我們希望美國的公司能夠透過總統選票,來消除最近中美雙方持續產生的國際壓力,中國將會持續向所有國際企業敞開大門,並進一步開放市場。

因為美國政府最近關閉中國駐休士頓領事館的行為,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反感,中國專家指出,這項行為加劇了中國人民對美國的負面印象。

北京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田雲表示,在發生關閉領事館事件後,中國的消費者無可避免的會抵制美國產品,但中國的消費者情緒不會向印度的民族主義一樣不斷延燒。

田雲補充說明,中國消費者現在不再如過往依賴外國品牌,因為中國本土品牌已經崛起,最領先的中國品牌是手機製造公司華為、小米與Vivo。

據《全球時報》調查指出,有74%的受訪者在選擇同類型的商品時,更偏好中國本土品牌。田雲表示,即使美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但中國會是最大的潛力市場,他預測在2035年,中國的消費市場會是美國的兩倍。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專家強調,在中國的消費能力逐漸提升的情況下,若外國品牌不能把握中國市場,將會造成巨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