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前一陣子,會談室來了一個失業的中年男子,他提到自己因為和上司的關係失和,開始覺得在辦公室壓力很大才離職;進一步澄清這位先生和主管衝突的始末,他於是分享了半年前自己在業務上犯了一個疏失,因此被上司調離了原本的工作職位,這位先生因而忿忿不平,最後選擇離開公司。
「離職後,我就沒有動力找下一份工作了,我常常在想:要是那時候不要犯那個錯誤就好了。」,他很懊悔地說。
「要是那時候我能……就好了」是很多人腦中常浮現的念頭,當過去的事情未能如願時,我們往往都有懊悔的感受,希望時光能倒回、現況能改變,有很多事與願違的感慨。
然而,懊悔是一個指向過去的感受,只有已經發生的事情才會引發懊悔,當我們深陷在這樣的感受中,期待已經發生的事能夠撤回時,這樣的期待是難以被努力及實現的,這是人生的限制,要試圖改變我們無法著力的事物時,就會產生很大的無力感,讓我們卡在原地動彈不得。
反省,相對於懊悔來說是一個回顧過去但指向未來的行動,我們在已經發生的失落中釐清了自己不舒服感受背後的脈絡,接著選擇往前走,讓未來相似的事件出現時不致重蹈覆轍;較之因過去無法變動而引發的無力,接受並把整理過後的收穫應用在尚可著力的未來顯得有能量得多。
聖嚴法師在《放下的幸福》中曾提到處理惱人情緒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實指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1.面對它:當事與願違的事情發生時,不舒服的感受隨之而生,我們常讓感受維持混亂而不去處理,但真正能放下的第一步就是去正視當下的感受,聽聽它在說些什麼?理清這股不舒服的感覺背後我們的觀點、期待和更深層的內在渴望。
2.接受它:事情已經發生就不會再時光倒回,接受自己的在事件當下有負面感受是正常的,也接受自己無法改變過去的限制。
3.處理它:著眼在現在與未來,這個事件還在持續進行中嗎?如果是,從我們理清感受所得到的體悟中有什麼可以應用於現在,讓結果與過去不同的?未來又有什麼可以去提醒自己、持續著力的?
4.放下它:帶著在這次經驗中的新體悟往前走,讓過去的事留在時間軸上,為自己的未來開創新的意義。
作者: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