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補選將在8月15日舉行,代表台灣民眾黨出馬參選的高雄市議員吳益政,其競選總部於12日成立,他也在深夜說明自己為何在2年之內頻頻參選,強調不是自己愛選,是因為對高雄這座城市一直有熱情。

吳益政在2018年縣市長選舉,原欲挑戰高雄市長,但因民調不敵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韓國瑜,隨後退出選戰,持續力拼市議員連任,而在競選市議員期間,亦獲得當時在全台颳起韓流旋風的韓國瑜站台,最終順利當選。

在競選總部成立後,吳益政表示,從2018年到現在,高雄政治起了重大變化,2年之內自己也選了3次。許多人對此不諒解,他強調自己不是愛選,選舉是非常勞師動眾的事情、要拖很多人下水,多次參選,是因為擔任議員近20年的時間,很多東西一講再講,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相同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

吳益政將問題分為三大類,首先是「財政」問題,他指出,高雄縣市合併之後得到的統籌分配款,少於過去高雄縣跟高雄市的總和,也就是高雄市的預算實質縮水、就是我這陣子一直談的818億問題。更根本的談,就是統籌分配款本身的結構問題,在這種狀況之下,就算高雄招商上千億,也只會增加十幾二十億收入,而解決之道是參考德國的分稅制度。

吳益政認為,高雄的「產業與環境」有許多改善空間,他表示,高雄過去以工業為家,也因此承受很多污染,現在站在保護環境的歷史性時刻,應思考轉型。他提出幾個解方。第一,要盤點高雄產業的用水、用電、污染、碳排,以科學化的數據作為依據,重新思考高雄的產業選擇。第二,課徵燃煤稅,並將收入專款專用於改善高雄空污、並投資產業升級相關的技術研發,推動高雄產業升級;第三,若他有機會擔任市長,高雄市政府將建立平台,媒合國內外優秀設計創意人才與高雄既有產業,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吳益政點出第三個問題,關於「高雄主體性」,他強調,財政、環境、產業選擇等等,背後共同的問題,是高雄的主體性。許多發生在高雄、直接影響高雄市民的生活,但高雄市卻無法主導決策過程。這應該檢討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結構,讓高雄有自己的立法,並舉例,公民投票自治條例、財政則是前面提到分稅制,而環境問題則藉由課徵空污稅或調適基金。

最後,吳益政強調,說了這麼多,他之所以一直出來選,因爲對這座城市一直有熱情,這裡是自己的家,期許能變得更好,而選舉其實就是一場社會運動、是一個與市民溝通交流的絕佳機會,當他對高雄未來有想像,他就拿出用18年細細繪製的藍圖拿出來跟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