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六都春秋》同意轉載

中國歷史的啟發

1983年,B.安德森出版了「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其論述近代化民族主義的起源,歸因於1450年左右,古騰堡印刷術的興起,使歐洲各族群紛紛以母語翻譯聖經,引發宗教改革。由此脫離傳統宗教拉丁文之控制。閲讀能力增加,讓全體公民藉印刷品、報紙、小説等,開始想像有一群命運與共的生命群體存在。從而開啟西方民族國家的建立,這種政治運動從西歐傳到美洲,再傳到各殖民地區。通通是此「印刷資本主義」所促成的政治認同運動。

以作者左派思想家的背景,之所以會轉變原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拋棄以社會經濟為基礎的民族創建論,改以思想認同的角度,來審視民族主義。正源於1979年,中國和越南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會兵戎相見,讓其困惑不已。又以其在印尼及越南的親身經驗,進而提出此創見。爾後,蘇聯瓦解,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加上南斯拉夫分裂,戰爭所引發種族屠殺之悲劇不斷上演。讓人們對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其在近代國家建構中的角色,有一深入的社會心理學面向,可供參照思考

《想像的共同體》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圖:維基百科(資料照片)

原則上,這對目前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的建國背景,有相當解釋能力。但仍有很多問題,是其理論所關照不到。首先就是近代國家形成前,人類歷史上各個古老國家或帝國,其建構的基礎,到底和近代國家有何不同?其次是,西方所有殖民帝國,從法國、德國、英國、蘇聯、美國、及今日的中國,從來都不是僅僅語言相同的民族認同而已,而道道地地的是帝國形式在運作。或者以世界史的角度而言,掌控各個時代的主軸,都是偉大的帝國。若人群活動的社會心理類似,我們即可以說,這些帝國也是想像出來的,古今如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各個時代都有如同今日的美國般,其一地之變動,幾乎影響全地緣區塊之運作。反倒是現這一大群國家建立了,卻沒什麼好表現。大都像泡沫一樣,吹起或破裂不起什麼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研究世界史,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在探討帝國的活動史,更須深入研究其構成的世界觀,再探討其政治軍事文化之擴展,才能扣緊所有文眀起落的核心課題。也就是「想像的帝國」,才真數千年一貫,從古埃及、二河流域諸帝國、羅馬、波斯、穆斯林帝國、古中國、到近代英、美帝國,無一不是一群人不斷想像及實踐出來的偉大事業。以下,就以華人最熟悉的某些中國史的片片段段,來説明此想像帝國在東亞的面貌。

從五胡亂華到隋唐帝國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後,整個北方落入一批批,此起彼落胡人政權的統治,此歷史眾人皆知。這些北方傳統遊牧民族,其所建立之帝國的國號依序是漢、趙、秦、魏、燕等春秋戰國名稱,為什麽?因為這些蠻族想建立的國家,正是要模仿漢人帝國的體制。至少在統治宣傳上,爭取蠻漢各族群之認同。當中前秦符堅大帝,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延續秦漢式帝國,最好的皇帝。但北方各族群間的予盾仍洶湧難擋,終在淝水之戰後,國滅人亡。而在當時的東晉,雖國力已無法北上,但仍享有正溯的權威優勢。

直到北魏立國,開始深刻地從內在認同上,向漢人靠攏。先是改胡俗崇漢治,典章制度完全以古代周禮所示為依歸,甚至在語音上,也不斷附合南方政權的標準。到了北周時代,更進一步,每位蠻族軍事貴族,無不紛紛偽造家譜,將自己的身世追溯到古代漢族的官宦後代,對漢人的世家大族無不推崇備至。反而南方的東晉隨後被宋、齊、梁、陳所篡位,其代表正溯的權威也愈來愈弱。到隋文帝時,已將陳朝視為是,隨時可以征服的南方小國了。由此北方蠻族終於完成想像帝國的大業。以唐太宗那滿臉虯髯的外貌,怎麼看都不像是劉邦或漢武大帝的様子。但當時長安統治集團,差不多全是這樣子,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佛教傳入中國

北方這些蠻族建立的國家,若要純以儒家經典為主軸,來推行教化,建立起統治權威,短期內根本做不到,硬要做也會因水凖太低,反倒會被各世家大族瞧不起。更會在面對南方政權時,喪失優越性。此時由西域傅入的佛教教理,就成為各蠻族統治階級爭相採用的宣化利器。首先,戰亂時期,無論一般百姓或士大夫,在面對生死的煎熬,以及心靈的空虛,急需一種宗教上的慰藉,而佛教的慈悲戒殺,諸行無常諸法皆空,菩薩普渡眾生的理想,正好填補上此動亂社會的需求。其次是由西域而來的高僧,他們所帶來的經典教義,在地緣及語言上,北方諸國比南方政權更有優勢。北方各國無不定佛教為國教來極力宣導教化。由此,一大堆南方百姓及讀書人,都紛紛投向北方佛教的懐抱。這逼得南方政權也得賣力迎接,以免在統治正當性上,輸給北方政權。當中最火熱的莫過於梁武帝,及其那種種超越常理的舉國禮佛之活動。

中國佛教示意圖。 圖:翻攝自Pixabay(資料照片)

以中國秦漢兩朝所建立的帝國權威心態來看,這外來的宗教在平常是很難立足傳播成功,正因蠻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爭奪文化霸權的過程,佛教才能利用此契機入主中原。從此在中國各朝代,儒、道、佛三大信仰體系,即不斷為爭取皇室認同支持,而相互攻擊鬥爭。而佛教大藏經,日後即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重要寶庫。到武則天稱帝時,甚至請到印度高僧來到長安及洛陽,編造「大雲經」,內文稱中土即將出現女皇帝,要來當轉輪法王宣廣佛教,將佛教政治推到最極致。

蠻族入侵與農民革命

從中共革命成功後,即不斷以階級革命的眼光,來改寫中國的歷史,由此農民革命即成為中國歷史變動的主軸。但同樣是盜匪叛變,歷史上陸地的叛軍通通改稱為義軍,而海上的叛亂就仍未被正身。像倭寇中大部份為泉、漳洲人士,但其角色就無法被左派史學家所認同。甚至鄭䒦龍、鄭成功父子,其身份只能定位在明清對抗中種族性的政治角色而已,而無農民革命那種光環。但中國歷史變動,真只那麼單純嗎?

以中國第一個建立起帝國的秦王朝而言,本就是地處西邊,古稱西戎的後代。其參與春秋與戰國的爭霸,一直被稱為虎狼之國。所以秦王朝的出身,或多或少就是從西邊來的蠻族。到秦末,諸國反叛群起,很難定位為純農民革命,如項羽本身就是楚國貴族,最後劉邦雖撃敗各諸候英雄而稱帝。但仍可視為戰國七雄爭霸的真正結局,而非純是真正生活過不下去,起而反抗的農民革命。

由此而下,真正意義下的農民革命,且真造成王朝興滅的,要數唐未的黃巢之亂,但那是由於安祿山叛唐之亂,以及河北三鎮鬧獨立,這類種種外族勢力長期入侵後,才爆發的農民革命。但其殘暴無情,已超越一般想像的程度,要説能建立起有文明意義的帝國,實在不可能。其後元未的動亂,雖以農民革命為主,然其號召抵抗的口號,卻是驅逐蒙古的種族革命。眀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因來自農民階層,坐上帝位後,就大開殺戒,一滅起功臣,就是幾萬幾萬的屠殺九族。其恐怖統治,絕對名列中國歷代皇帝的前矛。

明末的農民革命的確轟轟烈烈,但如張獻忠輩,那真如黃巢類型的革命,四處殺人盈河,暴虐無道。李自成稍有模有樣,但一遇上滿清蠻族,就兵敗如山倒。到清未的辛亥革命,可視為南方新軍的革命,這是各省精英的反叛,毫無農民革命的影子。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一開始即由蘇聯第三國際所主導,那是以工人反資本家的立論所發動。農民在蘇共中央來看,是既反動且保守,其領導者不論是保守反動派,或者民粹革命派,日後全部被鎮壓消滅。此立論,一直指導共產黨在中國的革命運動。直到毛澤東主宰中共黨組織後,才以農民及土地革命為解放運動的主軸,並以此來建構其思想論述。但如歷史宿命一般,其上台後。一系列鎮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文革。不論敵人、對手、人民、朋友、同志、甚至親密戰友,通通都捲入場場歷史悲劇的大洪流中。

毛澤東時期中國執行大躍進政策。 圖:維基百科(資料照片)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不得不説,在二千年中國歷史中,農民革命縱使會動搖歷代皇朝的根基,但很少能建立起有意義的帝國文明,如近代史中的太平天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今日雖號稱崛起,但對比歷代王朝立足於東亞的文治武功,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那麼另一對象,蠻族入侵呢?那就輝煌光耀多了,秦、隋、唐、元、清,為什麼?這也就是本文要討論的焦點,承續帝國事業,最成功的就是這群蠻族,而其社會心理動力,就是「想像的帝國」。
 
更重要的是,我們想以此論述,應用到西歐殖民強權興起的範例上,正是這群蠻族受想像帝國之心理所驅動,建立起的近代文明。如馬克思所説,西方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歷程,只是其所言是社會經濟基礎,而本文強調的是社會心理歴程,兩種視野可互相參照。
 
經典人物:司馬遷與莎士比亞

以下以兩個生活於不同時代的人,來看其創作的經典,對想像的帝國之影響。

司馬遷生活於漢朝由承平走向南征北伐的年代,十歲時即能誦讀儒家經典,十九歲時出遊漢帝國所屬南方北方的領地。任官時多次出使巴蜀以南,及隨軍參與西南夷的建政活動。西元前111年,承繼父職位出任太史令,開始刻寫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內含本紀、列傳、表、書,共52萬餘字。開中國紀傅體史書之先鋒典範。而在李陵一案中,因仗義直言,由此得罪皇帝,受腐刑之羞辱,仍堅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精神毅力,已非常人所能承擔比擬。

在傳統中國,將史記列為朝代史之第一本著作。但其意義不止於此,首先拿來和儒家經典的「春秋」相比較,「春秋」是孔子以魯國視野記錄當時諸候的政事,其刻記含有強烈的封建道德意涵,常常超越史實的內容。某方面這和舊約聖經有些類似,即將族群活動的歴程,以神性道德律令來強加以規範批判。而國族命運的興衰,就靠此律令價值被實踐的多寡而定。所以「春秋」是經,而史記是史。

但從後代人來看,歷史若失真,則暴君也可能成聖主,而忠臣也可能成叛賊。除求真之外,史記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從其內涵來看,從黃帝傳説到漢武帝之前的人、事、天文、諸子百家源流、文化遺產等等,無不盡力搜尋交待。實際上,這就是一部中華帝國的百科全書。而這也成為二千年二十四史,綿延不斷的帝國史學傳統的源頭。四方蠻族,不論由西邊北邊來的羌、匈奴、鮮卑,甚到東海上的日本,都以此書來想像這強盛秦漢帝國的種種盛事。更重要的是,是日後的士大夫,也以此書,來想像其祖先的形貌。這些跨世代、地域、族群、出身背景,都擁有一部共同的文本,來界定其相互間的關係。這裡只是取史記為例,來説明想像的帝國,正是以這些偉大的經典為媒介,來整合各種多元利益衝突的予盾。如今日美國所盛行的「美國夢」就有這種味道,雖然黑白族群間的融合,仍困難重重,但其夢想卻必須堅持,否則這理想崩毀,美國必然四分五裂。

莎士比亞生活於英國伊利莎白女王時期,那時英格蘭剛剛以官方宗教改革名義反抗教皇,且在海上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的海上霸權開始其長達四百年的輝煌歲月。在此背景下,其寫下36部戲劇及156首十四行詩。在那時候的英格蘭,正是借其戲劇來觀賞古羅馬、古英格蘭諸王、蘇格蘭政爭、威尼斯猶太商人及北非將軍、義大利城邦內家族鬥爭及偉大的愛情故事,甚或北歐哥本哈根城堡王子的瘋狂故事。莎士比亞著作的藝術價值無可爭議,但仍有更深刻歷史價值可供探討。

首先是戲劇原本就是古希臘羅馬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但羅馬帝國接受天主教為國教後,劇場這種會腐蝕群眾心理的見解,就廣為教庭各主教所堅認並嚴格禁止的活動。在文藝復興運動於義大利各城邦興起時,單單古羅馬古希臘的繪畫及人體石雕,就已鬧的滿城風風雨雨,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及拉菲爾其各自的人生,都處在此暴風圈中。教庭的保守派人士,及各城邦的開明派大家族,即為此藝術之傳播而大動干戈。所以更危險的戲劇就別想在天主教地區恢復發展。

而更激進宗教改革的路德教派及喀爾文教派,某方面其宗教的聖潔意識,比教庭高層更狂熱。所以戲劇之藝術,只能在英國這新舊教交雜緩衝地區發展起來。更加上,英格蘭由海外貿易之經濟利益,已養得起看戲玩樂的市民階級。莎士比亞適時橫空而出,其所創造的悲劇,已超越希臘悲劇那種神諭命定的痛苦,而是以人性的種種弱點為核心來鋪陳。而其歷史劇更跳脫純政治視野的限制,將帝王將相如凡人一樣,在舞台上傍惶、激動、犯錯、貪念、狂喜、震怒,無不拿捏的栩栩如生。由此藝術成就,使得英語取得歐陸社會的敬重,雖然法語、德語先後主宰歐洲社會幾百年。但因莎士比亞的著作,令英語民族的自信心,能勇於抗拒歐陸文化霸權的挑戰。

日後英格蘭想像帝國的起源,正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經典創作。所謂西歐文化源於希臘羅馬,其創造性繼承的藝術作品,從繪畫、雕刻到戱劇,算是完整的走了一圈。

莎士比亞。 圖:翻攝自Pixabay(資料照片)

但西方最獨特的古典音樂文化,其時程大概比戲劇晩一到兩個世紀,才慢慢由義大利及維也納等地發展出來,這音樂文化已遠遠超過希臘羅馬的水準。可以說,那是近代西方人獨特的心靈創見。正如唐詩是中古唐宋帝國的創見一般,外人想要學習很難,想要登堂入室那就幾乎是不可能了。

以上,我們以司馬遷的史記及莎士比亞的戲劇為例,來説明想像的帝國,其引領的標的,都是偉大的經典創作。其價值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傳承千年傳遍萬里。如同偉大的宗教一般,那才能成就帝國的事業。

清王朝的教訓

1644年,滿清皇帝皇太極趁著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契機,連合吳三桂駐紮在山海關的部隊,揮軍攻入明王朝。以其區區百萬人口,竟能擊敗大順軍、張獻忠、南明的殘餘勢力,統一全中國。除原明王朝本部外,新疆、外蒙、及西藏都納入其版圖。其領土面積達1310萬平方公里以上。以面積論僅次於元帝國,但和元朝不同,清朝皇室極重視漢文化。清初三帝康、雍、乾的勤政努力,一舉將中國國勢推到最頂峰。乾隆皇帝於1773年,啟動四庫全書的編輯工作,並在1784年基本完工。此劃時代的文化事業,共分類了3503種圖書,79337卷,近230萬頁,字數達八億字。

幾乎人們想像的到古書,甚至連在朝鮮、日本的善本、西洋傳人翻譯圖書均通通收入。若以傳統王朝的角度來考核清王朝的成就,那只有唐王朝在極盛時,才勉強堪可比擬。乾隆皇帝,還以十大武功來標榜其在開疆拓土上的功勞。甚至在1911年,滿清退位時,其領土面積,也和清初差不多。其歷任皇帝一般都在水準以上。甚至到太平天國叛亂後,其中央執政已幾乎完全交給漢人大臣去管轄。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一如在立足在伊斯坦堡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最終完全敗給西方新興的帝國。反倒是日本明治維新政府卻能改革成功,為什麼?我們試著由蠻族奮起,想像的帝國之內涵的角度來加以説明。

滿清入關前,其皇室貴族心目中,明帝國的繁榮及歷代皇朝的豐功偉績,早已佔滿他們的思維。漢人所驕傲二千年的東亞文明,已填滿他們的想像。其歷任皇帝,就是以繼承此帝國文明為唯一職志。等到西方殖民帝國到臨時,滿清的統治集團早已自認完成使命,且思想視野已定型化無法改變。某方面,其是比漢人更加守護漢文化。就像一位天才型兒童,從小立志要當醫生,到四十歲已成名醫,突然有人要其改行讀物理,爭取諾貝爾獎,那可能嗎?

反觀日本,眼看1840年,強大清帝國竟敗給英國,接連1860年又敗給英法聯軍。此時,長期接收中國文明成習的大和民族(如蠻族),開始調整其視野方向。當其第一批訪歐代表圑回國後,新世代想像全球帝國的內涵已成型。天皇原早已退居幕後近千年,此番親政,面對全球殖民帝國挑戰,如蠻族般奮發突起,而其所飢渴學習的對象正是西歐文化。這種統治集團心理抉擇的差異,才造成中、日兩國,在東亞角色的大轉換。一個轉型成功,另一個卻轉型失敗,命運截然不同。

以上,我們以中國歷史為例,來看蠻族奮起中,想像帝國的內涵以及歴朝的興衰。最後再談到極度成功的清朝卻轉型失敗的原因。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談西方海洋殖民帝國,為何能成功崛起,進而超越所有的傳統帝國。

文/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