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5日主持最後一場例行記者會後,正式卸下近4年發言人職務,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稱,耿爽下一個工作,將前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許多人也在網路上感慨「以後聽不到耿爽金句了」,對此,前外交官劉仕傑表示,耿爽升官,可以分析出三個面向,提醒台灣千萬別大意。
劉仕傑在臉書發文指出,耿爽在台灣網路上的知名度「好感」,很大一部分來自他過去擔任發言人期間時常發言千篇一律、了無新意,也因此網路上有了「爽哥模擬器」的產生,只要輸入相關議題,就可以自動產出一篇幾可亂真的發言文稿。又因為他單名「爽」字,所以被網民拿來大作kuso文章。「但kuso之際,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面向?」
劉仕傑表示,中國外交部替耿爽客製化了一個「大使銜」的副常任代表職位。在過去,副常任代表等同於副館長或副團長,一個國家在駐在國只能有一個大使來代表該國大使館。依照慣例,各國駐紐約的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會尊稱大使(Ambassador),蓋因此職位代表該國出席聯合國相關會議或活動。
劉仕傑分析,中國破例給了耿爽一個大使銜,這代表三件事:
第一,中國外交部肯定耿爽的能力。以47歲的年紀,擔任大使要職,對中國青壯輩外交人員來說,是一種肯定。
第二,耿爽的發言風格,不慍不火,雖不像趙立堅等人的戰狼式發言風格,但中國讓他在聯合國擔任發言人,某程度上就是要用耿爽的對外溝通「中和」外界對中國戰狼式外交的反感跟戒心。
第三,中美對抗正式進入短兵相接,未來兩邊交手將會刀刀見骨。對中國而言,未來最要緊的是爭國際支持;耿爽的平實外交溝通風格,是中國外交部在此時派他過去的主要原因。畢竟在聯合國的工作環境,交朋友比吵架來得重要。
劉仕傑強調,「這才是在緬懷『以後聽不到耿爽金句』之後,台灣應該要關注的面向,可不容我們大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