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為振興經濟,累計發放消費券逾190億人民幣(約台幣800億元),各地方政府大多透過支付寶、微信、雲閃付、美團等為發放平台,卻遭到有心人士以假交易方式和商家合作套現,鑽監管漏洞投機牟利,讓該項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今(14)日發布《數字消費券助力中國經濟疫後重建》研究報告,自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發放現金或紙質消費券相比,中國各地政府發放的數字消費券具有「見效快、槓桿高、易監測」等明顯優勢,合理的消費券門檻設置可大幅提升消費券使用效率。

不過,事實上,監管漏洞已造成假交易真套現弊端。根據新華社報導,雖然一張券只有人民幣10元,有些城市規定每人每次只能領50元消費券,但還是有人想辦法套現,在一些網路論壇上,都有買賣消費券的資訊,整個過程中,沒有實際的消費,當然對生產和總體經濟也沒有幫助。

報導說,有些人透過寫程式、開外掛搶券等技術手段「囤券」,或是透過虛擬IP位址或虛擬定位,繞開消費券領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國範圍內組團搶券。另有些微信群組更是明目張膽地說:「領到消費券的朋友,歡迎互助套現,我有店家收款碼」、「有人幫忙給消費券套現嗎?八折出」。

地方財政局官員坦承,消費券資金來自於多個部門,分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簽訂協定後,財政資金通過各部門撥給第三方,實際消費兌付資金數額從中扣除,結餘資金繳回財政,並沒有明確由哪一個部門對消費券使用進行監管。

報導引述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消費券被有心人士投機牟利,不僅破壞市場秩序,還會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給地方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