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南海岸近日連續出現虎鯨擱淺死亡憾事,自4月25日以來已有17隻擱淺,其中15隻身亡,1隻返回大海,1隻仍在成功大學海洋生物與鯨豚保育中心照護,根據海保署資料,這已是連續三年出現虎鯨集體擱淺情形,目前原因尚待釐清。而除虎鯨外,日前桃園也出現一隻糙齒海豚活體擱淺,經搶救仍不治死亡,且經解剖在其胃裡發現塑膠袋,證明鯨豚誤食海廢情況嚴重。

根據海保署資料,鯨豚擱淺的兩大原因是受傷與疾病。受傷可能因為船舶、漁業、海洋廢棄物等人為活動影響,疾病可能是天然環境、個體因素,或者是海洋污染。

海保署說明,小虎鯨連續三年出現集體擱淺的狀況,顯示此物種可能會季節性在台灣西南海域出現,然而為何造成集體擱淺,仍是個複雜的議題。去年度檢測數隻擱淺小虎鯨,每隻個體都有聽力受損的現象。然而,今年度對存活的惟一一隻個體的檢驗,則顯示聽力正常。反而,今年擱淺的小虎鯨都出現肺、肝及脾臟發炎狀況,解剖都陸續發現程度不一的細菌性發炎,小虎鯨是群體性物種,以此推測可能因為彼此傳染,前後發病的情況,導致陸續於高雄、台南、嘉義等海域出現,並連帶集體擱淺。

至於5月1日在桃園擱淺的糙齒海豚,也屬於群體型物種,能在水中潛水長達十五分鐘,平常被目擊情況並不多,這隻成年雄海豚在送至基隆市八斗子照護站2天後死亡,經由解剖發現有胃潰瘍等許多病變,發現胃內除了水母等未消化的食物、海獸胃線蟲之外,還有一個小型塑膠袋。海保署提到,糙齒海豚胃內有塑膠袋的情況並非首見,早在巴西、美國等國的擱淺報告中,都可以看到胃內有不同程度人造物。

海保署指出,台灣每年使用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00多個,當中只要有1%不慎遺落海洋,就有1億5千個塑膠袋可能造成鯨豚海龜等各種海洋生物誤食。海保署呼籲,民眾只要能減少使用塑膠袋等各種一次性塑膠製品,也許就有機會減少幾隻海豚死亡的風險。

此外,海保署也提醒,遇到鯨豚擱淺的時候,民眾不應貿然處置,而是第一時間通報海巡署(118)以轉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網(MARN)專家進行專業判斷。

5月1日於桃園擱淺的糙齒海豚於收容後2天死亡,胃裡發現小型塑膠袋。   圖:海保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