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夢市集」搬新家後,確立了全新的事業核心價格,聚焦娛樂科技領域,為台灣新創提供更深入的加速器服務,持續與台灣新創團隊一起創夢,一同打造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 2017年成立的「創夢實驗室」每半年招募一次,每次邀請十二家新創公司加入,成立至今,已連結超過 200 家新創公司,其產品與服務橫跨遊戲、社交、影音、大數據、圖像渲染技術、翻轉教育以及商業服務等領域。 這個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的大水池裡,究竟都滋養出了什麼新種子?開出了的什麼芬芳花朵?就讓《新頭殼》為您一一解夢吧!

利用數據做出商業決策、做一個「資料驅動型企業」,是近年許多公司嘗試的營運模式。但對於尚不熟悉數據決策的企業主而言,光是要整理自己的銷售資料、輸入數值,就必須耗掉許多時間,更不用說能從數據裡得到洞見。

過去曾在科技業、美妝行銷業擔任數據系統工程師的詹凱文,觀察台灣中小型電商的蓬勃發展,同時有感於企業投入數據轉型的困境,他決定創業開發一套跨平台電商數據解決方案「ORDERLY」,希望能以數據的力量,第一時間替業者找到營運方向。

掐準業者的痛點,他用一份簡報打動所有人的心

還沒成立公司,詹凱文就靠著一份簡報,成功說服 20 家電商業者購買他的數據分析。一年後,ORDERLY 的客戶數已擴增至 70 名,其開發的數據決策系統更能匯整超過 60 種平台的數據格式。

問他如何在無產業背景下說服客戶,詹凱文說他一直都知道數據需求存在多時,但電商業者長期處於多平台銷售,繁雜的格式與海量資料讓他們無法與其「正面對決」。

「我問他們願不願意花 5,000 元,就可以得到近三個月在各大平台的銷售數據報告?」詹凱文說當次會議來了 5 家電商,所有人看完簡報都現場簽合約、繳現金,甚至離開後,再介紹其他業者也一起加入行列。他突然對這門生意有點信心。

「如果我能開發一個系統,定期替不同的業者整理各大平台銷售數據、提供他們決策依據,好像有機會。」

全力投入卻被市場否定,「因為這是一個拋棄式產品」

2018 年 3 月詹凱文著手開發系統,依據不同平台的資料格式,整理各家電商的銷售數據。詹凱文說系統開發過程十分「暴力」,「因為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力,只能土法煉鋼。每一個業者用哪些平台,我就開發什麼平台。當時我只求匯整平台的數量可以陸續增加、滿足業者,把系統給做出來。」

2018 年底 ORDERLY 已能支援 30 個以上的平台,同時開發新平台的成本也因大量模組化而逐漸下降,ORDERLY 的客戶數更成長至 40 家。同時,當時的營收模式也從過去一份定價的數據報告,改以「匯入平台的數量」收取月費,團隊規模更在 2019 年初從「一人公司」成長為「三人團隊」。

然而,就在系統逐漸穩定時,ORDERLY 團隊卻發現他們沒辦法將已付費的舊客戶留下來。每一家業者等待其數據服務完成大約需 3 個月的時間,當業者繳完 3 個月的月費、得到數據分析之後,全都一個一個離開了。

詹凱文花了一陣子的時間拜訪業者,才發現他們得到 ORDERLY 的數據分析後,最多就是改以選擇其他通路、更換行銷策略。「但其實換平台的成本並不高,並不能凸顯這個決策的價值。至於改變行銷策略,也需要等一段時間才有成果。ORDERLY 發揮的時機其實就那麼短短一次。」詹凱文這才意識到,市場對於這項產品的價值並不全買單。

「我們像是 3 個月拋棄式的數據服務,用完就 bye 了。」詹凱文自嘲的說。

圖為 ORDERLY 團隊全體成員。由左至右為 ORDERLY 創辦人詹凱文全端工程師毛太一、全端工程師彭新翔 、產品設計經理劉哲旭、銷售經理李怡瑱 。   圖:創夢市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