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空是否改名吵得沸沸揚揚,一部分的人認為「華航」是不可動搖的金字招牌,若更改代表國家的華航名稱,後果難以承受。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在臉書發文質疑 :「真的是這樣嗎?」

陳柏惟今 (17) 日在臉書針對華航改名一事發文表示 :「華航改名與否的議題,近來引起熱議,對某些人士而言,『華航』是不可動搖的金字招牌,如果代表國家的華航換了名字,有如天搖地動,後果不能承受。但,真的是這樣嗎?」

陳柏惟強調,熟讀中華民國的歷史,就知道真相並非如此。陳柏惟列出3大點說明,全文如下。

1. 中華民國本來根本沒有華航啦!

為什麼在中華民國認為自己代表全中國時,國航叫做 「中華航空」,不是 「中國航空」,你是否想過?

其實在一開始的中華民國,早期的國航的確是 「中國航空公司」,但國共內戰後期,屬於中華民國交通部的中國航空、中央航空兩家國航,內部遭共產黨滲透策反,飛行員開走了12台飛機,從香港集體叛逃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稱「兩航事件」。

當時兩航在香港仍留下了71架飛機,被香港扣了下來,那時英國想承認中共,美國和中華民國擔心剩下的飛機被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透過CIA子公司太平洋公司,收購陳納德(飛虎隊隊長,別名飛虎將軍)的 「民航空運隊」股份,在美國註冊成立「民航空運公司」。接著中華民國政府,把兩航飛機賣給民航空運公司,在美國周旋與韓戰爆發的影響下,這批飛機最終判給了民航公司,沒有給中國。

而因為中國國民黨的國航全部叛逃去中共那邊了,民航空運公司在1949-1959年,實際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唯一國航,由政府與CIA合資,是當時台灣唯一能「飛出去」的航空公司。

2. 華航草創時最大業務是打越戰?

到了1959年,中華民國想要有自己獨資個航空,於是交通部和空軍主導創設了華航。一開始是以軍事活動為主,比如前往寮國的戰地運補等等,越戰時,因為美國不希望中華民國直接參戰,華航便擔任起運補後送美軍的支援角色,一開始華航購機的預算大半就是由這些 「軍事行動」賺來。也是因為這樣,早期華航的機師中,大半為空軍飛官退役轉任。

這個時期,台灣同時存在兩間交通部持有的國航,通常民航空運飛民間、華航就進行各種準軍事任務。當時的民航塗裝還漆著中華民國國旗。

到了1966年後,華航開始開闢民用國際航線,加上當時民航發生數起空難,甚至在1968年摔掉唯一一架噴射機,讓華航取代民航空運,成為唯一飛航國際線的公司。到了1975年民航空運解散,華航則慢慢淡掉了軍方色彩,成為純粹的民用航空公司,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唯一國航。

3. 華航不能飛,就成立新公司飛!

1970年代後,因為中華民國被趕出聯合國又與美斷交,背有國旗的華航,在一些地區的飛航逐漸受限。

於是,在1991年,為突破拓展航線問題,華航與和信合資成立 「華信」 ,飛行加拿大、澳洲等遠程航線。

1995年,華航變更塗裝為梅花後,飛行國際航線逐漸不受阻撓。華信重要性也下降,變成區域性短程航空。 2013年,華航與欣豐虎航成立台灣虎航,是廣義官股航空中第一家帶有 「台灣」名稱的。當時,沒有任何人覺得公司應該叫中華虎航,也沒有人會覺得把名字取做「台灣虎航」就是搞台獨。

陳柏惟最後表示,爬梳歷史脈絡,「中國」這個字眼在華航身上, 是包袱不是助力,中國這麼好的話,為何近年來新設立的企業都不使用? 又,中華民國成立各種不同名稱的公司,操作遊走國際之間早有前例,在1959-1968、 1991-1999之間,實質上都是 「雙國航」 分工運作。

「現下,我們似乎又重新面對了歷史的節點」,陳柏惟表示 :「中國這個字眼,像是歷史的鬼魅,陰影纏繞著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在這次疫情風波,這陰影帶來的陰風慘慘特別森冷刺骨。」

文末陳柏惟提問 :「那這次你想選哪條路?我想選可以走自己的路。」

陳柏惟PO出一張華航歷史圖。   圖:翻攝自「3Q 陳柏惟」臉書

陳柏惟發文針對華航改名一事,提出看法。   圖:翻攝自「3Q 陳柏惟」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