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航將台灣捐給歐洲的口罩運抵德國,寫著「Taiwan can help」的愛心貨櫃,卻從「China Airlines」的機身中卸出的畫面,顯得格外荒謬而不協調,也因此引發了台灣民眾在網路促請華航改名的聯署。這種以China為名而為的海外援助工作,當然不是自今日始,筆者在這裡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2004年,筆者剛出任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副祕書長時,曾經到布吉納法索的一個偏鄉省分視察。當時布國還是我們邦交國,而肩負政府援外任務的國合會,已經派駐常駐醫療團在這個偏鄉省分服務多年,深獲當地民眾的愛戴。筆者代表國合會拜會該省的省長時,這位省長不斷向筆者感謝中國與中國人多年來在當地的醫療援助。省長之所以這麼說,當然是因為我們的醫療團是以「Republic of China」為名。筆者委婉向省長表達:「在這裡服務的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沒想到這位偏鄉省長給我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他說:「愛心是不分國界的!」

筆者當下心中真是圈圈叉叉,基於外交禮儀當然不宜過度爭辯,但心想台灣每年花這麼多納稅人的錢,這麼多台灣人在這邊貢獻自己的青春歲月幫助布國人民,得到感謝的卻是拿飛彈對著我們,在國際上欺壓我們的中國。於是返國後,筆者力主將國合會轄下的農技團與醫療團正名,改為「台灣農業技術團」與「台灣醫療技術團」。這項意見得到時任國合會董事長,也是外交部長陳唐山的支持,陳唐山的回應是:「功德母湯做去墳仔埔!」接到指令,國合會低調地完成更名動作,並火速更換各駐團的招牌及各項識別系統,在當時朝小野大的政治環境中,並沒有引起媒體的注意,也沒有引來在野黨的攻擊。

事隔16年之後,武漢肺炎前陣子所引發的護照正名議題,以及這次華航載運援助口罩的事件,都再度凸顯今日台灣與台灣人在國際社會活動時,仍面臨身分識別的困擾。憲法層次的國號變更,必須顧及國內各族群的共識、兩岸關係,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但是護照上的英文名稱、國營事業與各政府組織、團隊的名字,並不涉及修憲或變更國號的問題,在民意高度支持正名的氛圍下,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

政府應該盤點現有涉及對外的事物或機構,其名稱有混淆困擾者,依其重要性、優先性、敏感度,以及難易度來分級。重要的、優先的、簡單的、敏感性低的,能做的盡快去做。困難或敏感度高的,也要擬定長期的計畫,分階段達標。

以華航為例,更名雖然不涉及修憲的問題,但是由於它是上市公司,又涉及國際航權的分配,改名既敏感又困難,政府必須維護現有的國際航權,也要顧及投資人權益,不是一蹴可及的事。在國際民航組織仍被中國掌控的情況下,貿然將華航更名,將使華航面臨失去若干國際航線與兩岸航線的風險,不可不慎。但是,只要有計畫,有方向,很多事情也並非毫無可為,如果今天不開始做,明天還是會在原地踏步。比方說,華航旗下還有一個子公司叫做台灣虎航,目前是以短程廉航與貨運為主要業務,但是只要政府有計畫地調整台灣虎航的經營方向,假以時日,它何嘗不能成為代表台灣的第二家國家航空公司呢?

護照的問題也一樣,筆者曾提出以Taiwan為名,用括弧加註正式國名(ROC)的建議,也有人主張英文寫Taiwan,中文寫「中華民國」,這些都是現階段務實可行的做法,政府應該擬定未來四年的行動綱領,有計畫地更新台灣對外的國家識別系統,別把功德做去墳仔埔。

在歐盟官網的照片中,可看到放上許多掛有中華民國國旗的貨箱。   圖:取自歐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