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長達8週反政府示威造成逾400人喪生,大部分是手無寸鐵抗議人士,總理馬帝決定請辭。分析認為,這將打破伊朗和伊拉克聯盟,可能使中東政治形勢重新洗牌。

伊拉克安全部隊28日在南部納西里耶市(Nasiriyah)鎮壓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9日又有人傷重不治,使得這場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來到46人,是延燒伊拉克全境的抗議潮自10月1日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天。

路透社根據警方和醫務消息管道統計指出,示威爆發以來已有至少408人喪生。根據法新社報導,另有逾1萬5000人受傷。

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報導,馬帝(Adel Abdul Mahdi)辦公室29日發布聲明,他將向國會提出辭呈,好讓國會議員選出新政府。聲明指出,在伊拉克最高什葉派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h)希斯塔尼(Ali al-Sistani)呼籲更換政府後,馬帝作出請辭決定予以回應。

馬帝說:「我將正式致函尊敬的國會,提出辭去總理職務。」在巴格達具象徵意義的集會場所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上,抗議群眾為此一決定而歡聲雷動。

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TRT World)報導,希斯塔尼29日在透過電視轉播的主麻日宣教中針對可能發生內戰一事提出警告。他要求選出馬帝的國會「從這方面去重新考慮」。國會定於30日集會。

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第2大產油國,但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每5名伊拉克人中就有一名窮人,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5%。

伊拉克經歷數十年衝突與暴力,高失業率和貪腐橫行,讓年輕人忍無可忍。民眾要求改善公共服務、增加就業機會、根除無所不在的貪腐。

抗議風潮籠罩巴格達和南部數城,安全部隊發射實彈、催淚彈、閃光彈激烈回應,造成嚴重死傷。日前伊朗駐納加夫(Najaf)領事館遭抗議人士放火後,有為數眾多民眾遭射殺致死。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這波抗議潮是自從美國為首盟軍於2003年入侵並推翻遜尼派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以來,掌握國家機器的什葉派統治階層面臨的最錯綜複雜挑戰。

當訴求政治體系全面改革的反政府示威潮從巴格達延燒到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南部地區後,終於激盪出這波自示威潮爆發以來最強烈的反伊朗情緒,抗議民眾27日深夜攻擊伊朗駐納加夫領事館,扯下伊朗國旗並對領事館縱火。伊朗外交官和僱員從後門逃離。

示威潮10月初在巴格達引爆後,抗議人士就曾試圖向連接巿中心與「綠區」(Green Zone)的主要橋梁挺進,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綠區是政府大樓和使館區所在,伊朗大使館也位在區域內。不到一個月前,11月4日則有抗議人士爬上伊朗駐納加夫領事館外的混凝土路障示威。

上傳社群媒體的影片可以看到,本月稍早曾有示威群眾朝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yatollah AliKhamenei)和聖城部隊(Al-Quds force)指揮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肖像進行攻擊。

聖城部隊是伊朗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Guards)負責國外行動的特種部隊,被視為伊朗干預伊拉克的推手。蘇雷曼尼曾多次在巴格達和納加夫召集會議,藉以勸服伊拉克政治派系對馬帝團結相挺。就連善於煽動且一度要求馬帝下台的伊拉克什葉派教士薩德(Moqtada al-Sadr),都因此「回頭是岸」。

薩德28日曾表示,若政府不下台,「那將是伊拉克走向盡頭的開端」。

報導指出,伊朗曾致力避免馬帝下台。倫敦政經學院(LSE)中東研究中心(Middle East Center)資深客座研究員賈瓦德(Saad Jawad)指出,馬帝原已作好下台準備,但是伊朗無視於抗議民眾訴求,發揮影響力強行介入,讓他得以繼續執政。

賈瓦德說:「自從2003年以來,伊朗持續支持貪腐、偏狹、無效率、衰敗的政治人物統治伊拉克。這17年來反復地在利用他們,讓他們掌握權柄。」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8日報導伊朗情報和安全部(Ministry of Intelligence andSecurity)於2014至2015年間的700頁電文,「鉅細靡遺描繪伊朗一直如何野心勃勃地致力介入伊拉克事務」、「一直在努力滲透進入伊拉克經濟、政治和宗教生活」。

巴格達大學(University of Baghdad)政治學教授希馬利(Ihsan al-Shimmary)表示:「發生在什葉派聖城的事件反映伊拉克什葉派對伊朗看法轉變和支持暴跌。抗議人士試圖跟德黑蘭保持距離。」

兩伊關係緊密卻又錯綜複雜,伊朗對當前伊拉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擁有深遠影響力。不過希馬利認為,納加夫事件對政府傳達訊息,反映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對伊朗的看法已從情感的層面上生變。

自2003年遜尼派暴君海珊垮台以來,什葉派掌控的巴格達政府經常跟德黑蘭一個鼻孔出氣。伊拉克3800萬人口其中2/3屬什葉派,加上兩國邊界長達900英里,都凸顯出兩伊結盟的重要性。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資深中東特派員柯布恩(Patrick Cockburn)認為,伊拉克境內的親伊朗勢力未竟其功,此一結果可能牽動中東政治巨變。

柯布恩指出:「讓美國及其盟友閃邊站的伊朗和伊拉克什葉派勝利聯盟,恐將難以挽救地破局。華府和利雅德嘗試多年想要打破兩伊之間的連結,結果伊朗與盟友伊拉克於過去8週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反而更勝一籌。」

伊朗這次為何反應過度?柯布恩認為,美國總統川普對伊朗「最大施壓」策略經證明不是很成功,卻讓德黑蘭領導當局總是疑神疑鬼地傾向將事情歸結於陰謀論,任何疑似的威脅都可能遭到誇大,「區域代理人戰爭一再致勝讓伊朗狂妄自大,和這種易受攻擊的感覺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