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政治學系與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在大罷免後舉行座談會,教授邱師儀直言,反共論述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大罷免」將所有非綠營的立委都貼上親共標籤並不合理,民進黨應接受異溫層聲音。
東海政治學系主任張峻豪暨協會理事長開場指出,台灣當前面對的不僅是國內政治重組與政黨競爭態勢,更涉及兩岸局勢與國際關係變化,讓本次座談會的議題高度具有學術與公共政策價值。
持續更新:罷免觀察》專訪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張峻豪:盧秀燕接黨主席得概括承受個別立委犯的錯
政治學系教授邱師儀認為,這次罷免的主軸是「反共」與「救民生、討厭民進黨」的對決。原先罷免主軸是反對藍營立委在國會的行為,直到曹興誠董事長加入罷免戰局以及民進黨從旁協助,才將主軸抬升到「反共護國」層次。反共論述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大罷免」將所有非綠營的立委都貼上親共標籤並不合理,民進黨應接受異溫層聲音。
從罷免票數分析,邱師儀認為這顯示國民黨的組織動員策略非常成功,藍白合作的選票結構明顯大於綠營,而普發現金的政策同樣也吸引民眾支持,民進黨對此沒有提出清晰的論述反擊,導致選前出現明顯的落差。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同樣指出,在罷免期間宣傳的反共訴求,國民黨的支持者並不接受這套論述,普發現金更容易煽動選民。他也強調,台灣並非世界唯一的大罷免國家,北歐國家對於罷免權利保障完善,更有十分之一連署可以發動全國性的投票的制度存在,所以罷免制度的存在還是會回到選民的決定,罷免之後的改選也不見得會讓某一黨單獨過半。
他說,雖然這次罷免看似是藍白合的勝利,但未來的地方大選,藍白在地方選舉的提名策略或許會出現更多矛盾。最後,蔡榮祥認為藍營立委可能會更為激進,不過要取決未來國民黨主席的態度,行政立法的僵局可能還存在。
中原大學陳宏銘教授提到,大罷免產生類似期中選舉的效果,他提到有幾位立委不同意票大於當選票數,罷免無疑加強這些立委的支持度,不過仍有部分選民投下同意票,對個別立委來說也構成警惕。
陳宏銘談到未來少數政府運作,相比於陳水扁政府會更加嚴峻。陳總統時期的立委選制是複數選區,加上國親聯盟在摸索合作方式,當時民進黨不是國會多數,面對較為鬆散的國會仍有機會可以透過議題與個別立委合作。這一屆少數政府的出現,藍白沒有像國親聯盟明顯地要求組閣,政黨紀律也更為嚴明,陳宏銘認為他們應該會鎖定法律和預算為主戰場。未來少數政府的困境仍將持續,甚至因在野陣營氣勢提升而加劇,若民進黨政府無法有效因應,國會議程的主導權將由藍白聯手掌握。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奕孜指出,罷免結果展現公民團體的民主運動與政黨組織動員的落差,罷免作為民主機制仍受到制度與資源門檻的制約。罷免制度看似已降低門檻,但其本質是保障現任者的穩定性,這次罷免規模從北到南多達25位立委和市長,使得反罷陣營發揮政黨的系統性動員優勢。
他說,國民黨面對存亡關鍵時刻,以強勁的組織動員與空戰策略,不僅深入基層社區與宮廟,或是在臉書大量鋪陳圖卡都成功引起選民共鳴。相較之下,罷團缺乏政黨奧援難以有效動員,雖擁有一定聲量與公民參與,卻無法與政黨的系統性動員抗衡,民進黨與罷團的曖昧關係也進一步削弱罷免行動的效能,本次罷免也凸顯民間動員若無制度性支持與全面協調,難以撼動既有的政黨結構與選舉優勢。
座談會有學生提問,基層民眾對於民生經濟的不滿,相對於反共護台的論述更急需解決,還有學生提到未來少數政府對於我國國防的擔憂。邱師儀提到,普發現金的政策效果反映民進黨要提出更直接的論述以解決人民的訴求。蔡榮祥也同意某些國民黨提出的政策,民進黨政府可以做出彈性調整,而非過於強勢的反對。
陳宏銘認為,在少數政府格局之下,兩岸與國防事務屬行政權範疇,但政策預算仍需國會支持,民進黨應提出理性可行的政策,並加強部會首長論述能力。林奕孜補充到,兩岸關係雖然出現政治對立加劇,但經貿往來仍然密切,實質互賴關係並未改變的事實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