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成人面對分離並不比孩子面對分離還要輕鬆,本文將藉由一個虛構故事協助您度過分離的悲苦。
「分離」是生命經常要面對的課題,對於孩子們來說,分離常暗示著自己將被拋離至世界中,必須獨自面對孤獨與寂寞;對此,家長通常被賦予著陪伴、鼓勵與肯定的「成人」角色,被期待能擁有更穩定、更良好的情緒調適策略。好像家長已然是個完整且溫厚的個體,對於分離不會過份傷感,或可以從容的應對。因此,家長對於與孩子分離的焦慮,較少被關注與陪伴。
《吳太太的故事》
在這樣的脈絡下,治療室的長椅上來了一位孩子因升學而離家的太太。她衣著整潔,表情疲倦,如果她放下盤住的頭髮,或許長髮及肩。吳太太溼漉著眼眶描繪著自己空蕩的家屋。她擠著眼角的皺紋,說著自己像極了屋簷上的那窩燕:
「…在將要分辨不出雛鳥的時候,我家屋簷上的一窩家燕,陷入了近三個月來最憂鬱的時候:成鳥與雛鳥似乎都在猶豫是否該離去。」
她反覆玩味著這個想法,像正拍打著翅膀、叼著幼蟲的成鳥,殷切卻又充滿懷疑。如果雛鳥不像自己般想要留下,那該是多麼令人害怕的事情;如果斷然離去,自己又是多麼的殘忍。
吳太太理直氣壯,堅守著數年來的崗位,拒絕自己可能需要像成鳥般離去的可能性,她累積的青春留在孩子的皺紋上,既不知道雛鳥是否已準備好獨舞,也不知道該如何回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中。吳太太以一個隱喻的方式描繪自己的處境,她因為孩子要離開而難過,因為擔心孩子「不如自己焦慮」而焦躁,也因為擔心不知道該未來該如何生活而焦慮。
《家長對分離的焦慮》
如果您跟吳太太一樣,希望這篇文章能協助您和緩分離帶來的悲傷:
1.正視自己的焦慮
未被處理的情緒,常會在生活中突然浮現而擾亂我們的心情,但獨處或身處在情緒中,常難理清自己的思緒讓焦慮好好散去。建議您可以先能找到一個信任的朋友/伴侶傾訴,令您能在感到安穩舒適的情況下整理自己的擔憂。
2.確認自己焦慮的源頭
找到焦慮的源頭,才能有效減低情緒困擾。建議您可以先想像自己的心情像撥動電燈的開關一樣,「關掉」擔心,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害怕發生的事情是什麼。
3.確認焦慮主題的合理性
當擔心的未來並不存在,心情自然就會輕鬆了不少。如果您與吳太太一樣,擔心的是孩子是否具有足夠的能力生活,或許可以邀請孩子一同預演可能發生的困難;如果您擔心的是突然失去與孩子的聯繫,或許可以約定特定的電話/視訊時間。
4.祝福彼此邁入新的人生階段
或許分離終究不可避免,但這並不代表彼此間的羈絆就因此斷裂。如果您與吳太太一樣,也對自己「空巢」的人生擔憂,或許您可以提早為自己準備一些興趣與休閒,當感到煩悶、無聊時,可以找到另外一件事情彩繪自己的生活;有時,也要提醒自己,是不是藉由擔心孩子而迴避思考該如何規劃未來的生活。
5.尋找專業協助
每個人因為分離而引發的擔憂不盡相同,有些人可以在短暫的低潮後恢復,有些人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或因分離的焦慮,而想起許多回憶、猜想、焦慮。當您覺得分離的情緒開始掌控您的生活,或許可以考慮向專業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尋求進一步的諮詢。
本文是以短期焦點取向說明吳太太的例子,協助她穩定情緒、辨識困難、減低情緒、規劃未來。
作者:陳昱齊 臨床心理師(現任職於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