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環保署今(31)日表示,台灣5座特殊性工業區空氣品質近兩年都呈改善趨勢,有害空氣污染物以甲醛(67%)改善幅度最大,顯示透過管制策略,能有效改善特殊性工業區鄰近空氣品質。

環保署監控特殊性工業區周遭空氣品質,近兩年(106至107年)監測結果顯示,一般空氣污染物以SO2改善幅度最大(11.9%),其次為NO2(7.9%)、NO(7.9%)、CO(6.6%)、 PM10(5.5%)、PM2.5(5.2%),整體呈現改善趨勢。

環保署表示,有害空氣污染物以甲醛改善幅度最大(67%),其次為硫酸(59%)、丙烯醛(49%)、乙腈(46%)、1,2-二氯丙烷(33%)等,皆顯示透過空氣污染管制策略,能有效改善特殊性工業區鄰近空氣品質。

環保署表示,為維護空氣品質及民眾健康,依《空氣污染防制法》第15條及「特殊性工業區緩衝地帶及空氣品質監測設施設置標準」,台灣5座特殊性工業區包括六輕工業區、臨海工業區、林園工業區、南科台南園區及中科台中園區,共設置35個監測站。

監測項目除氣象條件及一般空氣污染物,亦依特殊性工業區所容納之工業類別監測具關鍵代表性之空氣污染物,如有機光化前驅物(54種)、有害空氣污染物(52種)、甲醛、乙醛、重金屬(7種)、酸鹼氣(8種)、硫化物等異味污染物(6種)及戴奧辛等項目。

環保署指出,107年8月1日空污法修正後,特殊性工業區若未依規定辦理空品監測記錄及申報等事項者,罰鍰上限已由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呼籲開發單位應持續善盡環境保護義務,確實依規定辦理空氣品質監測事宜,以降低民眾疑慮。

106及107年特殊性工業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甲醛、硫酸、丙烯醛之年平均濃度   圖:環保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