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四個多月,已經瀕臨北京中南海高層設下的十月一日中國國慶日最後期限。最近幾波港警加緊逮捕抗議份子,以及掃蕩地鐵、機場的強勢作為,正反映北京施加在特首林鄭月娥身上的壓力。

9月4日,林鄭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條例」,外界解讀這是北京政府早已設訂好「清理戰場」、恢復秩序的讓步動作之一。但已經被點燃的「反送中」運動怒火仍然難以平息,除了批判林鄭的宣布來得太晚、只想轉移焦點,更堅持她必須接受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收回「暴動」定性、撤銷對所有抗爭者的控罪,以及立即實行「雙真普選」等其他四大抗議訴求。

雖然林鄭表明撤回「逃犯條例」是她個人的決定,但從事後北京當局並未反駁,中國媒體也一片噤聲,顯示中南海在背後的算計與操控。作為北京傀儡的林鄭,下台是早晚問題,她迄今仍能困獸猶鬥,主要是因為北京不想失去面子,有意讓她充當箭靶,承擔所有公眾與國際的指責。不久前傳出林鄭在內部會議透露辭意,被解讀是她個人的脫困之道。

北京的另一計謀,就是轉移公眾焦點,將此一抗爭與境外勢力的介入連結。除了先前透過中國媒體不斷將美國與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抹黑為「反送中」運動的幕後黑手,最近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擬提出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也被拿來做政治操作。

林鄭就強調外國議會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事務極不恰當,並呼籲港人勿主動要美方通過該法案。不過,美國國會已經計劃邀請「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訪美。不久前才訪問台灣的黃之鋒刻正在歐洲爭取支持。川普政府高層官員先前也在華府接見香港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以及力挺「反送中」不遺餘力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美國總統川普也暗示中國軍隊在香港邊境演訓將造成不好的後果。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提斯也反駁港府的說法,強調香港示威「不是中國內部事務」,美國政府至少應在道德上與捍衛人權者站在一起,但對於港人呼籲川普「解放」香港的請求,則應謹慎應對。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

就北京當局而言,即使稍早曾放出解放軍進駐深圳和不排除依法與應港府請求,進入香港維持秩序的風聲,但嚇阻作用居多,真正動武才是會招致全球譴責,這也絕非中南海現階段的優先因應策略。

「反送中運動」發展至今,真正受到傷害的是習近平的領導。「一國兩制」的失敗,更猶如敲響了香港人民對習近平信任的喪鐘。

習近平修憲取消任期制,讓他成為太上皇領導人。此舉早已在中國內部引發不滿聲浪,只是多在地下燃燒。但也正因為習近平權力一把抓,導致北京決策圈在「反送中運動」上的誤判。包括習近平本人在內的中南海高層,可能都驚訝於這場港民示威運動的能量與持續性。他們以為就只是因為「逃犯條例」所單方面引發的民怨而已。

殊不知,「港人自主」遭受剝奪的挫折感,與對未來前途的不確定感,才是讓這場運動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這背後又有著幾年前要求特首直選的「雨傘運動」動能的支撐。因此北京的第一個誤判就是認為只要讓林鄭動用必要的警力,就足以讓秩序恢復。6月林鄭先是用態度模糊的立場宣布「暫緩」審查「逃犯條例」,就是不願接受抗議人士要求的「撤回」字眼,結果引爆百萬人潮走上街頭。後續的警察濫權與元朗黑道勢力介入等暴力事件,給這場運動火上加油。

7月底傳出北京當局的共識是不介入香港抗爭事件,交由港府與港警儘速恢復秩序。但在8月初的北戴河會議上,中國領導人對於如何儘快結束香港的動亂出現分歧。以習近平為首的派系主張採「拖字訣」,消耗掉抗議人士的能量。
換言之,北京政府的立場是不向抗議民眾有所讓步。但後來林鄭宣布撤回「逃犯條例」,即使如她所說是有獲得北京背書,但是否真實反映中南海的決定仍有爭論。這有可能是北京的第二個誤判。

無論如何,對習近平而言,香港情勢對其領導威信與能力造成衝擊是不爭的事實。他的權力基礎仍不會快速崩潰,但香港事件的影響力,已經逐步擴及中國社會。因為香港「反送中」運動並非爭取獨立,只是要確保既有的自治與法治。北京若是硬要將之冠上「港獨」或是外國勢力介入,很難杜悠悠之口。其次,將所有罪過都推給林鄭亦非一勞永逸之道。港民對北京政府的信任感早已盪然無存。

隨著十月一日大限來臨,若是在9月剩餘的時間內,港府仍無法恢復秩序,甚至「反送中」運動持續擴大,並獲得國際支持,這才是習近平最大的夢靨。